特性软暗物质具有记忆性和不稳定的可逆性。准暗物质的速度与光速相同,软暗物质和永暗物质的运动没有速度的上限。广义物质的特性——“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穿透另一种物质”,当一种广义物质转化为软暗物质或空间、场、准暗物质的时候,就可以穿透明物质而不与明物质发生碰撞。软暗物质不存在地球万有引力、自身惯性力、曲线运动离心力的作用,软暗物质具有记忆性和不稳定的可逆性。准暗物质的速度与光速相同,软暗物质和永暗物质的运动没有速度的上限。广义物质的特性——“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穿透另一种物质”,当一种广义物质转化为软暗物质或空间、场、准暗物质的时候,就可以穿透明物质而不与明物质发生碰撞。软暗物质不存在地球万有引力、自身惯性力、曲线运动离心力的作用。
起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星系团的质量进行了测量。一种是光度方法,即测量星系的光度。由于星系的光度与其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从光度测量就可以推知相应星系的质量。然后再把各星系的质量加和起来就得到整个星系团的质量。另一种方法是基于动力学,即测量各个星系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由于星系的平均相对速度是整个体系的质量决定的,因而由运动速度就可以推知星系团的总质量。
兹威基发现,用这两种方法得出的质量差别极大。例如,对于后发星系团,动力学质量要比光度质量大400倍!这个结果只能解释为:后发星系团的主要质量并不是由可视的星系贡献的,而是由其中大量不可视物质的质量贡献的。用光度方法测出的质量只包含发光区的质量,不包括存在于不发光区的物质质量。因此,只要在不发光区含有大量的质量,光度质量就会比动力学质量小得多。至于这些质量到底是由什么物质贡献的,在兹威基时代,是全然不知的。所以他称这些质量为“下落不明的质量”,或者“短缺的质量”。
兹威基的大胆推测,长期没有得到公认。直到七十年代,相当有影响的舆论仍认为星系是宇宙中的主要成份,“下落不明的质量”根本不存在,质量并没有“短缺”,光度质量和动力学质量的差别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198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短缺质量”一条是这样写的:“这个问题(指两种质量的差别)迄今还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