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体仁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刘体仁 (1624—1684年),字公勇(原字为左甬右戈),号蒲庵,明末颍川卫(今安徽阜阳,明设颍川卫,卫所在今阜阳,隶属河南都指挥使司,军籍,世袭)人。清代诗人。清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进士,官吏部主事。工诗文,善山水,萧疏旷远,寄兴天真。家常畜画师代为捉刀,人故每索画辄柬之勿烦真作。并戏比其画为兔毛褐。盖真不如假。嗜古精鉴赏,著有识小录、七颂堂集、蒲庵集。《国[清]朝画徵录、图绘宝鉴续纂、列朝诗集小传、居易录、清画家诗史》

刘体仁少时聪明,“就傅经史,一览成诵”。在他11岁那年,其父刘廷传捍守颍州,对抗李自成农民义军,城破被俘,为义军所杀。体仁效父忠明,青年时曾“往来兵间,为诸大帅画策”,抗清保明。

顺治十二年(1655年),31岁的刘体仁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上任伊始,便不顾同事反对作梗,毅然平反冤案,开释蒙冤者。他因此升任刑部员外郎。升官不久,又碰上豫省的一桩冤案,体仁拒绝抚军贿赂,依法行事,使冤者得免于难,在封建社会里。“任侠豪义”的刘体仁的官运注定是短命的。在他查处豫省冤案不久,便被调任吏部郎中。总共居官不过3年,其官场生涯便告完结了。体仁为官3年,“身践华要,名重一时”,“高蹈收荣,长往而不悔”,丝毫不留恋官位名禄。他唯一感到自豪和怀念的是,在为官期间,“与海内诸名贤为文酒会”。论文赋诗。“诸名贤”者,指的是王士祯、汪琬、顾炎武、黄梨洲等文人侠士。辞官归里后,体仁过了一段隐居田园生活。此后便踏上了出游之路,从秦淮到黄河,从苏门山到到华山,咏诗于名胜庙堂,作画于山水泉林。出游时期,是体仁创作的丰盛之时,诗画并茂:“凡一笔出,四方人竟传诵之”。他除写诗作画外,还精于鉴别,长于鼓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体仁整60岁。是年他游至钟离,突患急症,不治而逝。其遗著有《七颂堂诗集》、10卷、《七颂堂文集》2卷、《识小录》1卷。刘体仁传载于《清史稿·文苑传》和《安徽通志稿·人物传》。

二、[清]字乐山,四川中江人。进士,晚年改诠成都教授,藉文翁石室开馆授徒。工书,深得兰亭之趣。著有身世范围。《益州书画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