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杨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人物简介所学专业和现从事的专业是矿床学、岩石学、矿物学。

主要学术论著:《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浙西金鸡岩金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机理研究》、《浙江金鸡岩金矿床中银金矿与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科研(自然科学类)先进工作者。

教学科研

主要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火山-侵入杂岩及与成矿关系以及包体岩石学的研究工作,重点在火山碎屑流与涌浪堆积的岩相模式、区域火山岩系列演化、火山作用机制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特别是利用岩石包体和矿物的巨晶研究壳幔相互作用与岩浆-流体-成矿过程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用Visal Basic 和Autocad编程技术开展地学图形数据处理与资源环境经济评价,特别是环境矿床学方面的研究。

科研贡献:主持进行和主持完成科研课题15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CI,EST等索引和摘录。

出版专著及译著3本:

杜杨松、江云华、叶贵顺合著:《浙江金鸡岩火山岩型金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72。

杜杨松、陈克荣、王德滋合著:《浙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147。

S.Augustithis著,周济群、杜杨松译:《基性和超基性岩结构图册及其成因意义》,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1-284。

教学科研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1990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系博士。

1991年7月至1993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矿产系副教授。

1995年7月至1995年11月——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地球科学系访问教授。

1996年10月至1997年1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教授。

1993年6月至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1999年12月至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指导老师。

学术交流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内华达大学地球科学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进行合作研究,多次到美国、韩国、巴西、英国、俄罗斯、瑞士、香港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短期科研合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参加国际会议):

1995年7月24日至 1995年11月5日,赴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地球科学系进行短期 国际合作研究(IET基金资助)。

1996年10月15 日至1997年1月1日,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科学系进行短期国际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4月14日至1999年4月19 日,赴韩国大田忠南大学参加韩国资源环境地质学会第32届年会暨1999年矿床学术讨论会。

1999年6月1日至1999年6月12日,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美国地质学会科迪勒拉分会成立百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

2000年4月7日至2000年4月13日,赴韩国汉城延世大学参加韩国资源环境地质学会第33届年会暨东北亚矿床学术讨论会。

2000年4月26日至2000年5月2日,赴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美国地质学会科迪勒拉分会2000年会。

2000年8月1日至2000年8月5日,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参加第二届全球华人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

2000月8月6日至2000年8月15日,赴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

2000年8月16日至2000年8月20日,赴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进行短期访问交流。

2001年4月12日至2001年4月17日,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勘探学院参加第五届地球科学新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1年4月26日至2001年5月5日, 赴韩国鞍山汉阳大学参加韩国资源环境地质学会第34届年会暨东亚矿床学术讨论会。

2001年12月18.日至2001年12月22日,赴中国香港参加第三届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

2002年8月17日至2002年8月24日,赴瑞士达沃斯参加2002年戈尔德施密特国际地球化学学术研讨会。

管理职务经历1992年7月至1997年10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副处长。

1997年10月至2000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处长。

2000年9月至2003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

2000年10月至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年4月至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处长。

获奖情况

1991年7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为《中国东南部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证书号:90-03505),排名第五。

1994年1月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2000年11月被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1年12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自然科学类)先进个人。

科研课题

负责主持进行的科研项目:

安徽铜陵-繁昌地区中生代岩浆底侵作用与成矿关系。2003.01-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272034),总经费30万元。

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底侵作用。2002.01-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0133020),总经费18万元。

长江中下游铜陵和宁芜大型矿集区,1999.10-2004.12,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课题(编号:G1999043206),课题副负责人,本人经费40万元。

负责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

华南地区岩石圈结构-岩石包体研究。2001.01-2002.12,国土资源部重大科技计划研究项目子课题(编号:20001010203-C),总经费6万元。

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岩浆-流体成矿意义。1998.01-2001.12,国家攀登预选项目子课题(编号:95-Pre-39-01-03),总经费10万元。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壳幔作用及与成矿关系。1999.01-200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872106),总经费23万元。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底侵作用及与成矿关系。1999.06-20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编号:4011140163),总经费8万元。

西藏玉龙-芒康铜矿带找矿耙区优选。1999.07-1999.12,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编号:96-914-03-04-05),总经费10万元。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壳幔深部过程及与成矿关系。1996.07-1999.12,国家资源部“九·五”重点项目子课题(编号:9501112-04),总经费5万元。

两广交界地区花岗岩中岩石包体的类型、成因及其地质意义。1995.01-199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472104),总经费11万元。

安徽铜陵花岗岩中下地壳岩石包体研究。1995.01-1997.12,IET教育基金项目(编号:9402),总经费4600美元。

花岗岩中岩石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与下地壳演化。1996.10-199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编号:96(澳)008),总经费3万元。

安徽铜陵典型矿床-岩浆-热液成矿过程研究。1995.01-1996.12,地质行业基金项目(编号:9521),总经费3万元。

浙西金鸡岩金矿成矿机理与找矿耙区优选。1993.09-1995.12,地矿部直管局定向基金项目(编号:9524),总经费10万元。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1990.01-199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8900014),总经费4万元。

安徽铜陵岩浆岩及有关矿床的特征和成因。1988.07-1990.07,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编号:8948),总经费0.5万元加1000美元。

主要论文(中文论文)杜杨松、车勤建、秦新龙、楼亚儿:《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杜杨松、秦新龙、楼亚儿、车勤建:《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作用: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载《岩石学报》。

秦新龙、杜杨松、李铉具、尹京武、郭熙凤:《安徽铜陵地区角闪石堆积晶包体中出溶氧化物、硫化物的发现》。载《科学通报》。

杜杨松、刘金辉、秦新龙、楼亚儿、窦金龙:《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载《自然科学进展》2003,13 (3):237-242。

杜杨松、窦金龙、秦新龙、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载《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48转59页。

秦新龙、杜杨松、田世洪、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曹山辉石闪长岩中含磁黄铁矿-黄铜矿的角闪石巨晶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载《自然科学进展》2002,12(8):834-838。

田世洪、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载《地学前缘》2001,8(4):422 - 428。

杜杨松,、田世洪、李学军:《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载《地球科学》2000, 25(4): 433 - 437。(EI检索)

王功文、杜杨松:《玉龙铜矿带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找矿靶区优选》。载《现代地质》2000,14(2):158-164。

王功文、杜杨松:《切比雪夫曲线拟合实现玉龙斑岩铜矿体深度预测》。载《地学前缘》2000,7(2):526。

杜杨松:《壳幔成矿学初探》。载《矿床地质》1999, 18 (4) : 341 - 346。

杜杨松、Ken D. Collerson、赵建新:《两广交界地区S-型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的特征、成因和地质意义》。载《岩石学报》1999, 15 (2) :309-314。

杜杨松、江云华、叶桂顺:《浙西金鸡岩金矿床的特征和成矿机理研究》。载《地球科学》1998, 23 (3): 262 - 266。(EI检索)

杜杨松、江云华、叶桂顺:《浙江金鸡岩金矿床中银金矿和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载《现代地质》1998, 12 (2): 214 - 221。

杜杨松:《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载《高校地质学报》1998, 4 (1): 118 - 120。

李学军、杜杨松、杜勋:《成矿流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计算》。载《地学前缘》1998,5(2):333-334。

李学军、杜杨松、胡金文、方建勤:《安徽铜陵大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研究》。载《地球学报》1998,19(增刊):30-38。

杜杨松、李学军:《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载《高校地质学报》1997,3(2):390-400。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载《现代地质》1996,10(2):169-174。

杜杨松:《火成岩中下地壳岩石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载《地质科技情报》1994,13(3):33-39。

杜杨松:《论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分类与命名》。《现代地质》1994,8(2):127-132。

杜杨松:《花岗岩类中岩石包体研究与隐伏矿床(体)的寻找-以安徽铜陵地区为例》。载《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4,6(3):351-355。

杜杨松:《包体岩石学》。《地球科学》1994,19(6):726。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成因类型和基本特征》。载于何科昭,杜杨松和仲力(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108-115。

杜杨松:《安徽铜陵地区岩浆岩和有关矿床成岩成矿机理》。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2):38-40。

沈渭洲、陈繁荣、刘昌实、杜杨松:《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1,(2):186-194。

杜杨松、王德滋、陈克荣:《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地质学报》1990,(3):215-225。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石英正长岩及其岩石包体的特征和研究意义》。载于黄惠泽和曲政(主编),中国第一届博士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1:234-243。

王德滋、杜杨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3):186-188。

杜杨松:《试论熔结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内晶质结构的成因》。载《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9(2):124-130。

陈克荣、杜杨松、陈小明:《论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的特征的成因模式-以浙东南沿海地区为例》。载《岩石学报》1990,(1):66-74。

杜杨松:《广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命名讨论》。载《地质科技情报》1990,9(1):16-18。

杜杨松:《火山碎屑涌浪堆积的特征、鉴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载《中国科学》(B级)1989,(12):1294-1301。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火山活动旋回划分》。载《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4):65-76。

杜杨松、周旬若:《浙东面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条件的试验模拟》。载《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5(1):83-91。

陈克荣、杜杨松:《论银山铜铅锌矿与德兴铜矿的关系及其找矿方向》。载《地质与勘探》1988, 24 (1): 9 - 13.

杜杨松、陈克荣:《德兴银山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火山作用间的关系》。载《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 7 (4): 287 - 294.

陈克荣、杜杨松:《论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载《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23 (1): 54 - 63.

王德滋,、陈克荣,、杜杨松、曾家湖:《江西德兴银山火山机构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载《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学增刊1984, (4): 1 - 8.

国际交流论文Du Yangsong, Ken D Collerson and Zhao Jianxin.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genesis of granulite enclaves in S-type granites in the junction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Abstracts for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Rio de Janeiro, Brazil. 2000, p.150.

Du Yangso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processes in the Mesozoic magmatic - metallogenic belt along the Yangtz River, Anhui Province. Abstracts for 96th Annual GSA Cordilleran Section Meeting·Vancouver, Canada. 2000, p. 11.

Du Yangsong. Petrologic and mineralogic study of enclaves in plutons in the typical mining districts of Tongling, Anhui and its bearing on the process of magmatism - metallogeny. Abstracts for 95th Annual GSA Cordilleran Section Centennial Meeting·Berkely, USA. 1999, p. 26.

Du Yangsong.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ore fluid and hydrothermal metallogenetic process in the Datuanshan copper deposit of skarn type in Tongling, Anhui. Abstracts for 1999 Symposium on Mineral Deposits / 3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Korea Society of Economic & Environmental Geology·Deajeon, Korea. 1999, p.153.

桃李满天下(研究生情况)教学情况:每年主讲研究生必修课《现代矿床学》,每年主讲研究生选修课《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

指导研究生情况:到2003年7月止,已毕业硕士研究生8名,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到2003年7月止,已毕业地质工程硕士1名,提前攻读博士1名。现在读硕士生10人,地质工程硕士5人,在读博士8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秦新龙(2001)郭福生(2000)车勤建(2002)徐尚义(2002)楼亚儿(2001)陈新燕(2002)张学文(2002)李顺庭(2008)曹毅(2008)刘绍峰(2009)李大鹏(2009)张智宇(2008)

在读硕士研究生:刘金辉(2001) 窦金龙(2001) 郭熙凤(2001) 卢树东(2002)张敏(2002) 韩九曦(2002)戴志峰(2003)李艳华(2003)杨立志(2003)李津(2002)莘丰培(2007)胡利芳(2007)李莉(2007)高浮萍(2007)许逢明(2008)向文帅(2008)

在读工程硕士生:庞振山(2001)张兴辽(2001)米广尧(2002)庞尔成(2002)王外全(2002)

毕业研究生(括号内为毕业时间):江云华(1995)吴培水(1996)李学军(1997)庞保成(1998) 王功文(2000) 田世洪(2001)丁天才(2002) 蔡春麟(2003)

学术兼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

《高校地质学报》、《地质科技情报》、《地学前缘》和《现代地质》编委。

2003年3月7日,受聘为东华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现代矿床学的新进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