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世纪艺术在艺术上,上世纪流行的古典艺术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后来受到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刺激,欧洲又开始朝向写实主义发展,希望透过绘画、文学、音乐与摄影等方式捕捉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境与人物,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为著名。而社会上,大量的社会冲突不停发生,使得社会主义思潮逐渐发酵,这其中又以深深影响下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最为著名。

19世纪历史19世纪东南亚

19世纪东亚

19世纪在在北美洲兴建铁路的中国劳工

19世纪南亚

欧洲

工业国家的人们开始全面探索世界的每个角落与各个部落。

19世纪老爷车

可另一方面演化论与民族主义使他们逐渐产生“白种人的负担”这种优越感,进而埋下20世纪前半叶种族屠杀的伏笔。

19世纪科学技术火车的普及使交通运输大众化了。

工业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型企业,城市居民的集中使工人阶级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工会等组织开始出现。

电力工业开始出现。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相继问世。

许多化学元素被发现。化学工业开始出现。化学理论日益完善。

牛顿体系达到其完美的顶峰。电学和热学理论化。

达尔文发表进化论。

战争与政治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起义。

经过一系列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清朝统治摇摇欲坠。

日本于1868年展开明治维新,成为东亚一强。

拿破仑的战争使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想在欧洲得到普及。同时它打破了欧洲的许多界线,原来由宗教贵族统治的地域被世俗化了。

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的领导下产生。意大利独立。在法国封建帝制终于被彻底放弃。

美国经过墨西哥战争和南北战争后基本成形并成为北美洲的强国。许多欧洲移民进入美国。

在法国的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拿破仑战争1793~1815年拿破仑一世指挥法国军队对抗反法联盟的一系列战争。战场主要在欧洲大陆。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欧洲各君主国企图对法国武装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宣战,7月8日对宣战,1793年2月1日对英国宣战。3月,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荷兰、撒丁、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1次反法联盟1793年9月,拿破仑?波拿巴在土伦要塞任炮兵指挥,战胜王党和反法联军,被破格提升为准将。1794年 6月在比利时弗勒吕斯大败联军,迫使一些国家退出反法联盟,只有英、奥继续对法作战。1796年 3月,拿破仑奉命远征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北部,1797年1月,在利沃利大败奥军,1797年10月迫使奥地利签订《坎波福尔米奥和约》,粉碎第1次反法联盟。法国督政府于1798年初任命拿破仑为远征军司令进行东征,以阻碍英国和东印度之间的贸易。同年7月初,法军在埃及登陆。拿破仑的远征以及法国在荷兰、瑞士势力的扩大促使反法国家于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联盟,主要参加者有英国、奥地利、俄国及奥斯曼帝国。1799年11月 9~10日(雾月18~1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拿破仑任第一执政,后为终身执政。拿破仑执政后,开始进攻英国在欧洲的盟国,以孤立英国。

19世纪

1800年5月8日,拿破仑攻击意大利北部的奥军6月14日,取得马伦戈战役的胜利,占领了意大利1801年2月9日在吕内维尔签订《法奥和约》,法国的要求几乎全部得到满足。1802年3月26日法英签订亚眠条约,第2次反法联盟解体。

1803年5月法英重开战端,拿破仑占领汉诺威。1804年拿破仑称帝,为拿破仑一世。同年英国首相W.皮特组织第3次反法联盟,参加者主要有英国、俄国、奥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国开始进攻西进的奥俄联军。9月26日,拿破仑一世从巴黎抵斯特拉斯堡。法国开往奥地利的大军共18.6万人。10月20日,法军夺取乌尔姆要塞,奥军惨败,法军乘胜追击,11月13日进入维也纳,旋即渡过多瑙河。12月 2日,拿破仑一世亲自指挥法军在奥斯特利茨与俄奥联军决战 (见彩图[奥斯特利茨战役前夜的野营(1805)])。俄奥联军约 1.5万人阵亡,2万人被俘,炮兵几乎被全歼。而8万法军损失不到9000人12月26日双方签订《普莱斯堡和约》。第3次反法联盟解体。

为了巩固在德意志中西部地区的统治,拿破仑一世于1806年 7月建立莱茵同盟。拿破仑一世的权力深入德意志心脏,直接威胁普鲁士,普鲁士向俄国求援,1806年9月英国、俄国、普鲁士、萨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联盟。1806年10月8日法普战争开始,法军投入19.5万人,普军投入17.5万余人。双方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进行两次战斗,普鲁士全军覆没。10月27日拿破仑一世进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颁布大陆封锁令,对英国进行经济战。大陆封锁妨碍俄国农业原料销往英国,导致俄国对法宣战,但俄军节节失利。至1807年6月19日,法军直驱涅曼河。俄军建议休战。1807年7月7~9日,法国同俄、普先后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4次反法联盟瓦解。为有效执行对英国的大陆封锁令,拿破仑一世决定占领不愿同英国断绝关系的葡萄牙。1807年11月29日法军进入里斯本。1808年3月23日又攻占了马德里。5月10日,拿破仑一世任命其兄约瑟夫为西班牙国王。1809年1 月,英国、奥地利结成第5次反法联盟。1809年4月14日奥军进入巴伐利亚,在阿本斯贝格同法军激战,奥军损失1.3万多人。4月22日在埃克米尔交战,拿破仑一世获胜。 5月拿破仑一世进入维也纳。7月6日奥军在瓦格腊姆惨败,奥地利皇帝请求停战,10月14日签订《维也纳和约》。第5次反法联盟自行解体。

1812年拿破仑一世率51万大军远征俄国, 6月24日渡过涅曼河,占领科夫诺,法俄战争正式开始。9月5日博罗季诺激战,双方伤亡惨重。 9月15日法军进入莫斯科。10月19日拿破仑军队因饥寒所逼,撤离莫斯科。俄军转入反攻,法军节节败退。到12月损失兵力近45万人。12月6日拿破仑一世回国。1813年春,俄国、英国、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等国组成第 6次反法联盟。奥地利于8月加入。联军总人数85万,拿破仑军队约55万人。 8月27日在德累斯顿发生大战,拿破仑一世获胜。10月16~19日双方在莱比锡会战,拿破仑军队中的萨克森军队全部倒戈,法军惨败。1814年 1月联军跨过莱茵河。 3月30日守卫巴黎的A.-F.-L.V.de马尔蒙元帅投降,盟军进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一世被迫退位,20日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 2月26日拿破仑一世离开厄尔巴岛, 3月20日晚进入巴黎,开始“百日”统治。为了对付反法联盟军,拿破仑一世开始招募军队进攻联军。这时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组织第7次反法联盟。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大败,22日第2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19世纪

拿破仑战争前期主要是反封建的民族战争,具有进步性;后期转变为主要是掠夺奴役其他民族的侵略战争。拿破仑一世的军事艺术主要是集中优势兵力,以进攻为主要手段,以歼灭敌人兵力为主要目标。他的作战方法灵活,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普法战争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是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但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在德法两国,此战役称为德法战争。战争成因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为此,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战争经过在法皇宣战后,法国随即编成莱茵军团,于法德边境地带集结。该军团共有八个军,约22万人,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法国欲先发制人,夺取法兰克福,逼使普鲁士屈服;但与此同时,普军亦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普鲁士则计划以优势兵力,集中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将法军击溃于边境在线,再继而进攻巴黎,逼使法国投降。

战争以法军在1870年8月2日于萨尔布吕肯地区向普军进攻为开端。但到了8月4日,普军已顺利击溃法军,进入反攻阶段。与此同时,法军在其余各战场相继失利,被逼退回国境,转入防御。至8月中旬,法军已被普军一分为二,一部由巴赞元帅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普军包围于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法元帅率领的12万余人在8月30日与普军激战后被逼退守色当。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成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逼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法国举国哗然,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国防政府。巴黎公社普鲁士并不满足于法国皇帝的投降,继续大举进攻法国。在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为了保卫巴黎,巴黎工人阶级建立了194个营的国民自卫军,人数达30万人,由工人选举产生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领导。这是一支与国防政府对立的政治力量。不久巴黎工人发动起义,仅仅一天占领了市政厅。国防政府逃往巴%94%E8%B5%9B%E5%AE%AB" class=innerlink>凡尔赛宫。

3月26日,巴黎人民进行投票,选举产生了工人自己的政权 - 巴黎公社,但因为公社属于社会主义性质,所以受到资本主义的国防政府与帝国主义的普鲁士联合进攻。

撤退的国防政府随即与普鲁士签署和约,以割让与德国接壤洛林和阿尔萨斯两省,并赔款50亿法郎的代价,换取普鲁士从法国撤军和释放战争中被俘的十万法国战俘,并随即用于镇压巴黎公社。最后巴黎公社不敌,被国防政府消灭,成员大多被处决。战争影响普法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结束。普法停战的和约法兰克福条约极其苛刻: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而于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德国遂告统一。但德法两国于这次战争中的结怨,为日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线。

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战斗力量是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奴隶主,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是要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北方目的则在于打败南方,以恢复全国统一。前奏19世纪中叶,北部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奴隶制度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南北之间的斗争在西部土地的争夺中表现得尤为激烈,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领土向西扩张的过程中,在西部接连成立新的州。每当新州成立之际,就在该州内发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北方资产阶级和农民主张在新州内禁止奴隶制度,要求把新州确定为自由州。南方奴隶主则力图把奴隶制扩大到西部,主张把新州确定为容许奴隶制存在的州,奴隶主利用其在国会及政府中的统治地位,连续取得胜利,激起北方广大人民的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共和党。同年,南方奴隶主企图用武力把奴隶制扩张到堪萨斯,于是在堪萨斯爆发了西部农民与来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对南方奴隶主的武装斗争,斗争持续到1856年,揭开内战序幕。1857年奴隶主又利用斯科特判决案企图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全部领土上去。从而导致约翰·布朗起义。第一阶段1860年共和党人A.林肯当选为总统,民主党遭到惨败,这就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佐治亚、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诸州相继脱离,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J.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乱政府军开始炮轰在南卡罗来纳的联邦萨姆特要塞,14日攻陷。林肯政府于4月15日发布讨伐令,内战爆发。不久,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阿肯色4州退出联邦参加南部联盟。

战争初期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北方有2234万人口,南方只有910万,而且其中有380多万是黑奴。北方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几乎没有工业,铁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及训练都较精良的军队。而且,内战前夕J.布坎南总统(奴隶主的代理人)曾设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钱输送到南方去。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在军事上连遭失败。在1861年7月马纳萨斯和1862年夏的半岛战役,北军损失惨重。北军虽然在西线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从南军手中夺取了几个重要战略据点,但是这些战果都被东线的惨败所抵消。在北方军事上屡次失败的情况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奴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林肯也意识到解放奴隶的必要性。第二阶段1862年9月23日,林肯发表预备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 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英国工人阶级也展开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的干涉计划。林肯政府还实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成千上万黑人报名参加北方军队,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隶;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在土地上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严厉镇压反革命分子,清洗军队中南方代理人。1893年开始实行征兵法,以代替募兵制,从而增强北方的兵力。同时林肯调整了军事领导机构,实行统一指挥,U.S.格兰特为全军统帅。

1863年,北方在军事上出现转机。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成为内战的转折点。战场上的主动权转到北方军队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统帅采用新的战略方针: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强大攻势。在东线以消耗敌人力量为主要目标;在西线用强大兵力深入敌方腹地,切断“南部同盟”的东北部与西南部的联系。

1864年9月,W.T.谢尔曼将军摩下的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两个月后开始著名的“向海洋进军”,在进军中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军事设施,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经济力量,使南方经济陷于瘫痪。在东线,格兰特将军统率北军把敌军驱逼到叛乱“首都”里士满附近。1865年初,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北方海军实行的海上封锁,几乎断绝了南方与欧洲的贸易。同时,在南方内部也出现反对派,许多小农加入“联邦派”从事反战活动。南方逃兵与日俱增。粮食及日用品匮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队陷入北方军队的重围之中,被迫向格兰特请降。南北战争终止。美国恢复统一。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联军进犯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八国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残绝人寰。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

1900年6月10日,外国侵略军2000多人在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攻,沿途遭到义和团民众的抵抗。11日,义和团与侵略军在落垡车站附近展开白刃战。18日,义和团将进犯廊坊车站的侵略军包围起来,发动攻击,打死打伤侵略军数十人。19日,西摩尔败走天津,途中遭到民众堵截,死伤400人。22日,狼狈退到天津西沽。6月17日,另一支侵略军在大沽登陆,进犯天津,一路处处挨打,直到23日才窃据老龙头车站(现天津车站),并和在西沽的侵略军会合,到达天津租界,向天津城发动进攻。7月6日起,天津战事激烈,张德成领导义和团众在紫竹林与侵略军血战三昼夜。14日,天津失陷。

侵略军向北京进犯以及大沽炮台被攻占的消息传到北京,激起民众的无比愤怒。民众先后将在京挑衅杀人的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和德国公使克林德处死。6月15日到20日,先后向西什库的外国教堂及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起猛烈的攻击,狠狠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列强各国本想武力瓜分中国,在中国人民的反抗下,没能得逞;同时,各国各有打算,互不相让,矛盾重重,使得它们需要继续利用和维护清政府,通过清政府间接统治中国。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款4亿5000万两白银,分39年付清,本息9亿8000万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平毁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环境与自然资源煤和钢铁是19世纪最重要的矿物。

重要人物世界领导人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俾斯麦(1815-1898)

1815年4月1日,普鲁士和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麦出生。

俾斯麦原是布兰登堡的一个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容克贵族。他狂热地维护容克的特权和君主制度。历任联邦议会的普鲁士代表、驻俄和驻法大使。1862年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被任命为首相,他立即推行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铁血政策”。他在议会上公开宣布:“德意志看得起普鲁士,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当前各种重大的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演说和大多数人的决议……而是靠铁和血。”他不顾议会的反对,实行军事议本,扩军备战。

1864年,俾斯麦联合奥国发动对丹麦的战争,迫使丹麦放弃两个公国。这时,俾斯麦认为“如果奥国不在战场上遭受失败,它不会允许普鲁士成为统一德意志的主宰。”于是在1866年发动了对奥战争并取得胜利,从而巩固了普鲁士在德国的统治地位。1867年成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北德意志联邦。但南德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还留在联邦之外,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宣布为德意志皇帝,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塞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8年病逝。

美洲门罗,美国

林肯,美国

杰佛逊·戴维斯,美国

尤里西斯·格兰特,美国

亚洲慈禧太后,中国

明治天皇,日本

伊藤博文,日本

朱拉隆功,泰国

欧洲维多利亚女王,英国

拿破仑,法国

拿破仑三世,法国

威廉一世,德国

俾斯麦,德国

梅特涅,奥地利

亚历山大二世,俄罗斯

加富尔,意大利

科学家詹姆斯·麦克斯维尔

达尔文

爱迪生

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洪堡

亨利·贝克勒尔

麦可·法拉第

孟德尔

诺贝尔

季米特里·门捷列夫

哲学家黑格尔

马克斯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尼采

亚瑟·叔本华

军事领袖罗伯特·李,美国

曾国藩,中国

加里波底,意大利

文学家雨果

狄更斯

歌德

托尔斯泰

拜伦

简·奥斯丁

王尔德

马克·吐温

埃米尔·左拉

福楼拜

亚历山大·仲马

小仲马

夏洛特·勃朗特

易卜生

安徒生

柯尔律治

普希金

托尔斯泰

福楼拜

尼古莱·果戈理

海因里希·海涅

亨利·詹姆斯

司汤达

沃尔特·惠特曼

亚弗烈·但尼生

华兹华斯

音乐家贝多芬

舒伯特

孟德尔颂

弗兰兹·李斯特

克劳狄·德布西

约翰·布拉姆斯

罗伯特·舒曼

门德尔松

画家莫内

文森特·梵高

皮耶-奥古斯特·雷诺阿

欧仁·德拉克罗瓦

19世纪年历19世纪(1800年——1899年)

1800年代:1800年1801年1802年1803年1804年1805年1806年 1807年1808年1809年

1810年代: 1810年1811年1812年1813年1814年1815年1816年1817年1818年1819年

1820年代:1820年1821年1822年1823年1824年1825年1826年1827年1828年1829年

1830年代:1830年1831年1832年1833年1834年1835年1836年1837年1838年1839年

1840年代:1840年1841年1842年1843年1844年1845年1846年1847年1848年1849年

1850年代:1850年1851年1852年1853年1854年1855年1856年1857年1858年1859年

1860年代:1860年1861年1862年1863年1864年1865年1866年1867年1868年1869年

1870年代:1870年1871年1872年1873年1874年1875年1876年1877年1878年1879年

1880年代:1880年1881年1882年1883年1884年1885年1886年1887年1888年1889年

1890年代:1890年1891年1892年1893年1894年1895年1896年1897年1898年1899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