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称;广东有三大民系[1],一是广府民系,二是潮汕民系,三是客家民系。
广府民系定义近年来,有些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在研究、比较广东、广西的本地人时,出于讨论上的方
中山市来自他的名字便,常将说粤语的广东人(有时甚至包括所有以粤语为母语的人)称为广府民系(与说客家话、闽语等的广东人相区别)。定义一个广义的广府民系,有利于对广东、广西的本地不同族群的比较和研究,不过,对是否应该将所有粤语族群都称为广府民系(广府人),有一定的争议,见此。
分布广义的广府民系主要生活于两广大部分地区、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地,但在海外的广府华侨由于他们的原籍、祖籍多数是来自广东和香港,故大部分的广府华侨及华人只有“广东人”及“广东话”的认同。存在“广府”的强烈认同多见在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华人社区中因东南亚地区的广府族群的原籍、祖籍来自广东和广西都有。
海外广义的广府民系在东南亚分布很广,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地均有分布。在东南亚各地,对广义的广府民系的称呼有所不同。而在欧美澳纽地区广府民系在华人社区便占了多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广府民系便为数不少。例如台湾领导人陈水扁访问中美洲时面对当地华人,便出现因当地华人只懂粤语,导致双方出现沟通困难。
广东主要分布在广州、花都、从化、增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台山、新会、开平、鹤山、高要、四会、中山、阳东、阳江、阳西、化州、高州、电白、茂名、湛江部分地区、博罗、惠州、河源等东江中上游流域。
广西主要分布在钦州、北海、南宁、防城、东兴、横县、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地。
实质上;广东的广府民系应分为原始居民的粤海族群与历代迁徙进入广东的移民两种,两者在互相融合的环境下形成了广府民系。原始居民广东的原始居民是古越后裔粤海族群,根据考古发现,广东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
距今十万年的粤北“马坝人”头骨化石1958年在粤北韶关的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
粤北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自秦朝以后,粤海族群由于逃避战乱,不少人迁徙到越南、柬埔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亦有部分人来到海南岛、西沙群岛和现在的广东沿海各地以及珠江三角洲,靠近海边,以渔为业。历代移民第一批:秦汉
秦朝时期,秦始皇派下50万大军南攻岭南。攻毕后,50万大军留守岭南。后来又迁入居民50万,总数为一百万。而当时的越族是散开而居,百越的 “百”经罗康宁教授解释为“族”的音译。当时汉人是相对总人口较少,但因聚居于西江中游,所以显得起来比较多。元鼎六年,汉武帝派军攻打南越国,屠广州城。西江中游的居民得以迁入珠三角,但此时的居民已经很少。汉武以后,效法之前的皇帝把岭南当作流放之地,西北有不少流民迁入。
第二批: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由于北方五胡乱华,导致北方汉人大批南迁。而北方虽有五胡乱华,却又未导致严重地干预到政治文化的地步。不过这时候的南迁汉人并非全是广府,较多的是闽语族群,所以主支并非广府民系,而且这时尚未有珠玑巷。
第三批:北宋时期
至北宋时期,北宋末年,北宋被灭,都城开封大批不少士大夫以及百姓随后南迁岭南,而皇帝则迁都杭州。途经敬宗巷时候,因怀念故里,故改敬宗巷为珠玑巷。此时的南迁汉人与早期广府人融合成为新时期的广府人。而这也是为何如此多广府人以珠玑巷作为民系认同的缘故。
第四批:南宋时期
南宋末,南迁汉人共分三支,一支从陆路经江西、珠玑巷南下岭南,应为客家民系,另两支由海路往岭南,其中一支为江东移民,最后融入广府,另一支应为福州地区的移民,最后融入闽南语族群。
历代入粤的移民虽然曾一度占据着广东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等,为广东的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入乡随俗,粤海族群的语言、习俗等同化了入粤移民,两者之间在互相融合的环境下,形成了广府民系。
潮汕民系潮汕民系;居住在偏隅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潮汕人即是河洛人,根据史料记载;中原河洛人迁入闽,始于秦汉,兴盛于晋唐,两宋及明朝万历时期规模最大。历史上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入闽迁移:
一.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由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东晋统治者被迫将国都从洛河迁到南京,中原地区的许多官员、老百姓有的在长江流域定居下来,有的则进入闽地。
二.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县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123个将领南下“征蛮”,这批汉军“征蛮”后便定居下来了。
三.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河南固始县王潮、王审知乖乱起兵,带领大批人马南下入闽,占据了福建全境,不久,王潮被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后来,王审知的儿子成立闽国,自立为王。
这些人在福建定居若干年后,又辗转沿海两线向西、南迁移,进入粤东的等地区,闽人入粤的高峰期是唐朝、五代和宋、元
李嘉城是潮汕人的骄傲时期,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闽人入粤的原因有三点:
(1)闽人入粤为官,举家迁移,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影响。
(2)由于战乱、天灾等原因,许多闽人从莆田、泉州、漳州、安溪等地向粤东迁移,来到广东。
(3)广东沿海地区是一个大渔场,部分闽南渔民沿海岸线捕鱼,定居于此,并带来了福建渔民的守护神——妈祖。
闽人来到粤东地区,带来了闽文化、闽方言,并与当地入粤更早的汉人、畲人、等进行互动文化,到了元朝时候,带有粤东特色而根在河南洛河、福建闽南的潮汕人就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潮汕人”当中也有分别,为作区别,人们习惯将潮州、汕头和揭阳地区的人称为“潮州人”,将汕尾地区的原海陆丰人称为“学佬人”,也就是现在的“汕尾人”。
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由来,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原汉人几次南迁有关,西晋永嘉南渡时,由于政局动荡,人民颠沛流离,
发展广东叶帅功不可没造成大批南迁逃难的汉人户籍混乱,甚至失去了原来的户籍,结果只好托庇于当地的大姓。这些人多数暂居江西鄱阳湖周围,有的到了安微、福建,有的还到了广东的大埔。为了避免新迁来的中原汉人跟原户籍者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了这种附设客籍的做法,称之为“给客制度”。
唐朝末年,因黄巢起义第一次南迁至江西、安徽等地区的客家先民,备受战乱蹂躏,客家居民不得不再向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迁移。其中,粤东地区的客家人集中聚居梅州一带。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因金人、元人相继大举入侵中原,宋高宗南渡,又引发了一次大规模南下的避难潮。而客家居民中有不少人都参与抵抗元兵的战斗。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僻的粤东、粤北山区。
粤东、粤北地区与闽西、赣南一片相连,构成客家人居住的闽、粤、赣三角地带。在入唐以后,汉族和畲族是当地的主要居民。到了南宋时期 ,历代南迁进入闽、粤、赣的汉人,经过与该地区畲人长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休,客家方言也在此时基本定形了。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区,民风较为纯仆,老一辈的客家人与人无争。
在香港新界的许多乡村,有不少客家人居住村落的,在港英时代,他们是“原居民”,享有“丁屋”的土地分配权。
十虎九状元祖国的南大门广东,历来都是地灵人杰,卧虎藏龙,英才辈出,最为人们熟悉的有;
唐代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肇庆新兴的六祖慧能,唐代宰相韶关曲江的张九龄,特别是清代以后,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广州花都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维新变法领袖的南海人康有为,新会人梁启超,香山的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十大元帅之一的梅州叶剑英,还有十大华人首富李嘉诚、霍英东,国际巨星李小龙等等多不胜数。特别要提到的是,广东的历代状元以及武林豪杰广东十虎。历代状元莫宣卿封开人,唐朝大中五年辛未科状元。
伦文聚南海人,明朝弘治十二年巳未科状元。
林大钦潮安人,明朝嘉靖十一年壬申科状元。
简文会南海人,南汉乾亨二年戊寅科状元。
张镇海南海人,宋朝咸淳七年未科状元。
黄士俊顺德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
庄有恭番禺人,清乾隆四年巳未科状元。
林绍棠吴川人,清朝道光三年癸未科状元。
梁耀枢顺德人,清朝同治十年辛未科状元。广东十虎所谓广东十虎是指清代广东最杰出的十位武林人士,也是广受民间推崇的反清志士。不过,“广东十虎”有不同的版本,一说是有称“少林十虎”亦称“广东十虎”的;洪熙官(花县)、方世玉(肇庆)、刘裕德(惠阳)、胡惠乾(新会)、童千斤(客家人)、李锦伦、谢亚福(南海)、方孝玉、方美玉(肇庆)、严咏春,但本文有不同的版本。
广东十虎之一鹤阳拳王隐林。
广东十虎之二九龙拳黄橙可。
广东十虎之三鹰爪王苏黑虎。
广东十虎之四无影脚黄麒英,一代宗师黄飞鸿之父。
广东十虎之五软绵掌周 泰。
广东十虎之六七星拳黎仁超。
广东十虎之七侠家拳潭济均。
广东十虎之八铁指陈铁志。
广东十虎之九醉拳苏乞儿苏 灿。
广东十虎之十铁桥三梁 坤。
语言特点广府话一.广府话,统称粤语,又称白话、本地话,使用范围主要是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地区,港澳地区,包括粤东的汕尾部分人,粤北的韶关、粤西的堪江等地。
粤语源于古汉语,并受到了古越语的影响。
粤语的起源,经查找的资料证实:起源于梧州,而以广州为正统。梧州一带是汉人在秦时首先到达岭南的驻守地区,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南方汉文化的中心。直至南越国以番禺为首时,一般相信当时的上层社会已经是汉、越双语并行了,而当时他们使用的汉语即今日粤语的祖先。而现代粤语中遗留的古汉语痕迹非常多。潮汕话二.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潮州话也有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客家话三.客家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县话为代表,梅县客家话,是中国社会长期发展的必 然结果。客音和古音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客方言中保存了很多古音,客家话的客家人所操的语言。“客民本中原汉族”,既是中原汉民族,口音当然是中原音系,罗香林《客家源流考》认为“就种族遗传说,客家民系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这就说明了 “客人是中华民族是最有力的一派”《梅县乡土历史读本》。足见客家人是中华汉族无疑,客方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是汉语的一个支派。
三个民系的语言特点,以及与普通话、古汉语的比较,以下的表格可供参考:
古汉语
广府话
潮汕话
客家话
普通话
睇
睇
看、睇
看、睇
看
惊
惊
惊
惊
怕
唔(wu)
唔
唔
唔
不
面
面
面
面
脸
细
细
细
细
小
伊(yi)
佢(粤音
伊
伊
她
姑丈
姑丈
姑丈
姑丈
姑父
目汁
眼泪
目汁
目汁
眼泪
屙
放
屙
拉
系
是
系
是
咸湿
咸猪哥、咸涩
色狼
高州话四、高州话,又称粤西话。主要在高州、茂名、化州、电白、信宜、吴川、雷州、阳江、阳春、肇庆等粤西地区通用。
特色
高州话的标志性字——“冇”(音似“矛”):
冇 máo 广府粤语拼音maau (第一声)高州话中解析为,无,没有,不,不是,也可以解析广式粤语中的“唔”,
例句: 1.高州话 你冇野趴! 冇关我事。
.广式粤语 你冇(无)事啩! 唔关我事。
普通话 你没事吧! 不关我事。
广式粤语读“无”,两者意思大致相同。高州话中的“冇”包含意思比广式粤语多,应用范围更广;
客家话中也读 mao 但是声调与高州话有所不同,意思也大致相同。
因为“冇”(音似“矛”)字在高州方言中使用甚广,所以“冇”字的高州音亦被作为判断是否高州方言(粤西话)的重要依据之一。
高州话的特色称呼——爹:
古代和现在北方人,称“爹”为父亲,但在现代高州话中“爹”不是“爹”,父亲也不是“爹”。那谁是“爹”呢?
高州话中的“爹”为父亲的兄长,即系大伯、伯父。大伯父,大爹;二伯父,二爹。也有小部分地方称伯的。父亲的弟弟则和广府粤语一样。
中国大陆最南方言--雷州话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岛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简称雷州话。雷州方言分布于湛江市属的雷州、遂溪、徐闻、麻章、东海、赤坎、霞山、廉江、坡头等县、区乡镇。人口覆盖600多万,是广东4大方言之一。
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整个雷州半岛因历史上这于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管辖在内,所以称为雷州话。
雷州话,溯其祖追其源,乃系闽南语系的一种。南宋末年,因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雷州半岛,所以其实,雷州半岛人大多来自福建闽南(莆田)地区,大约开始于唐代,至宋明清时期兴盛。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代表方言,是正音(因雷州城历史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一直是州、郡、道、路、军、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话流行通用于雷州半岛,它与莆田话、电白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姐妹语系”,属闽南语系的一种次方言。雷州方言始于秦汉,由入粤的汉人带来官话及闽南语(莆田话)逐渐与俚语交融,形成本土化语言。雷州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其词汇、读音、语法等方面逐渐与母语、姐妹语产生了差异性变化,深化为雷州半岛的地方语言。雷州话特色雷州话方言可分为“性质状态”和“俗语、谚语、歇后语”两个大类。其中性质状态涉及的与官方语言相近,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而“俗语、谚语、歇后语”便是海康方言中的一大特色,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雷剧,墓志铭,涉及天文地理,衣吃住行,时令,文化教育,迷信,动植物,人品,行为性质等方面,有单音词,复音词,又可分为AABB式重叠,ABAB式重叠和ABB式重叠等。例如:高高厦厦(形容人或物很高),靓靓啦啦(形容人长得很漂亮),
几乎每一类“俗语、谚语、歇后语”都包含有雷州文化。如“日头落水”,日头乃太阳,太阳总是高在人们的头上而称日头,日头落水乃太阳下山的意思。雷州半岛三面临海,没有山脉,所以将太阳往西沉没入地平线的现象概括为“日头落水”,又如“三八四月”,古代雷州半岛先人生产力落后,每逢三月,四月,八月便会闹饥荒,所以“三八四月”的意思就是“荒时暴月,青黄不接之时”。
在雷州方言里头,“土”和“通俗”乃其一大特色,“土”,来源生活或取材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相关的来源,如“上轿包脚”,古代妇女常把脚裸以下的部分包扎起来,也就是所说的“三寸金莲”,在海康古代,没有把脚包扎成“三寸金莲”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或者被世人骂成不守妇道,上轿,出嫁的意思,在出嫁的时候才包扎脚,那就是懒惰,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慌乱准备,又如“公仔抬高就见脚”,公仔戏,雷州半岛的一种木偶戏,由人来操纵其动作形态的变化,当人把公仔高举起时会不自觉地把木偶的一些缺点或短处暴露出来,所以“公仔抬高就见脚”的意思是没有真才实学,一遇上情况便暴露出了马脚。
雷州话中保留的古汉语很多特色,例如在人称上,雷州话就很有古味,现在的白话文中的“他”或“她”,雷州话却用“伊”字。还有在第二人称代词“你”字,雷州话却用“汝”字(现在很多人写雷州方言是都用“鲁”字取代“你”,这是不正确的写法,只能起到谐音,但没有一点含义),另外,在时间上也保留着古老的时刻,如果一个外地人听起来简直是要古汉语词典了,例如:日斗(中午),船年(前年)等,很有味道。
令一个比较明显的是,雷州话中的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但雷州话如今却依旧保留着这个古汉语状语后置的特点。例如:在现代汉语中的“你要多吃一点。”而雷州话却把“多”这个状语放到了“吃”谓语之后,形成了“你要吃多一点。”
雷州话中的读音也和普通话一样有书面和口语两种,但口语在雷州话平常交际中十分普遍例如“黄”就有两种读音,分别为“ui5”(口语)和“huang5”。
雷州话中的不定冠词也有异于现代汉语的,这可能也是地方特色吧。如果写入作文的话,你真的不知应该是对还是错的,如:普通话中称一只鞋,而雷州话去说成“一脚鞋”,还有一丛数(一颗数),这些和闽南语是一样的。
还有本音字,但由于历史的发展,这些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雷州话的古老。例如:“湿”字,雷州话中就有“dam(类似“淡”字的雷语)”的原字为“氵耽”,现在只能从语言中感受这个字了。雷州歌谈及雷州方言,有必要谈及雷剧。雷剧属于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已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历史阶段。直至现在,每年春节,雷州半岛地区都会举行姑娘歌比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其实,这是对本土语言热爱的一种表现。雷州文化在雷剧里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表达途径无非是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雷州话。如《抓阉村长》这台戏里头,就有这样一段对白:月母光,月母圆,四嫜加布在庭边,月母,即月亮,加布即织布,庭边即院子,月亮亮晶晶,月亮圆滚滚,四姑娘在院子里织布。在此,只是对雷州话方言中一小撮的举例,其实,我更愿意能够把雷州方言推广,而这将是怎样大的一项工程,我不得而知,《小解雷州话方言(一)》权当一种尝试吧。
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今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乐
【雷州音乐】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整个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海康县。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民风特征广府人具有务实精神,政治观念普遍较弱,商品意识却很强,而广州商人在清中期就已闻名全国。商品意识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这就使得人们过于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民系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强烈的商品意识也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存在迷信命运, 但广府的同族人,同村人较为团结,而佛山更是“武术之乡”。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潮汕人主要居住在由韩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练江平原、黄冈河三角洲组成的潮汕平原。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造就了潮汕人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勤俭立业等性格特征,最为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潮汕人很早就到香港和东南亚等地谋生,在异乡的土地上生活,潮汕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另外,潮汕人较为尚武。
俗语讲“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贫瘠的山区耕地有限,不能容纳众多的人口,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客家的老辈人不喜与人争。
民居特色广府民系住城市的比较多,清末以后,民居相对比较西化,骑楼与西关大屋是广府民系的特色。
骑楼特色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有的楼顶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也多种多样,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的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有的是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有的还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上。 骑楼是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人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一,四点金:“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些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称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有“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二、下山虎:“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顺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整座格局形成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三、四马拖车:“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第一进有凹形门厅,俗称‘门楼肚’。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
客家围龙屋与福建土楼不同,表现在天人合一的客家民居——围龙屋就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梅州的围龙屋与福建常见的客家民居土楼不一样,土楼是圆形,围龙屋是半圆形。据说,半圆形的围龙屋没有圆形土楼的防守性强,着说明经过数次迁徙后的客家人在梅州已经站稳了脚跟,梅州成了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了。
如今,在梅州市区及城郊40公里以内的地域,还保存着几百座大小不一的围龙屋。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梅县南口镇的围龙屋群、丙村镇群锋村的仁厚温公祠围龙屋,梅江区三角镇的承德楼围龙屋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涉足的热点。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目前尚存1466座。这些碉楼是旧时广东华侨为防御盗匪、海外侨胞筹资回乡兴建的。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其所辖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
开平碉楼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明朝后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平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人人自危。此时,恰遇西方国家在我国沿海地区招募华工去开发金矿和建筑铁路,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开平逐步成为一个侨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兵荒马乱,盗贼猖獗,而开平侨眷、归侨生活比较富裕,土匪便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防卫功能显著的碉楼应运而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开平建筑史上的兴旺时期,全市各地普遍建造碉楼,主要是“籍避社贼之状”,即为“防贼”。各方匪贼把富裕的侨乡当成“生财之地”,经常打家劫舍,此外洪水泛滥。于是海外华侨和故里的乡民联合起来,以数家或以村为单位,集资建造公用碉楼,较为富裕的华侨、归侨则独自兴建碉楼,作为防涝和防盗之需。而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有意识、无意识的仿造了国外的各种建筑风格。碉楼建造高峰期全市多达3000多幢,后由于诸多原因大量废弃,现存1466幢,分布不同城市和乡镇。其中分布比较广泛的是水口、月山、沙冈、塘口、蚬岗、百合等镇。
早茶文化谈到广东人不能不说说早茶文化,饮早茶是广东人特有的饮食文化,早从清朝时期已经开始在广州盛行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由于种种原因,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的饮食文化曾一度在内
饮早茶地中断,而海外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粤式餐馆、酒楼和香港、澳门地区,却得以将饮早茶文化发扬光大。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华裔,特别是港、澳同胞的业界人士,在广东各地投资开酒楼、餐馆,又将饮早茶这一饮食文化带回祖国南粤,将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加以开发、创新和推广,并加入各地不同特色的小吃,融入早茶特点。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饮早茶这种广东特色饮食文化已经推广到整个神州大地了。
广东人饮早茶的茶叶主要分为红茶和花茶主要有;菊普茶,菊普茶是普洱茶混合菊花,其他还有普洱茶、水仙茶、铁观音等等。
最经典的茶点是;虾饺、烧买、叉烧包、糯米鸡、凤爪、猪肠粉,其他各类特点茶点应有尽有,如蒸排骨、猪肚、牛百叶、鱼蛋、牛肉丸等等。
传统习俗广府人广府人多数居住大城市、城市之中,是最早西方化的民系,传统特色是中西结合,婚礼等也“中西合壁”居多,过春节会行花市等,现在的香港许多习俗,其实就是广府民系的习俗。
在学广东话的朋友应该特别注意;对中老年的妇女不要用粤语称为“伯母”,因为粤语“伯母”的谐音为“百无”,广府人会认为很不吉利的,有人称为“伯娘”,广府人不称为“舅母”或“妗妈”,但也不能称呼“妗母”,广府人都称为“妗有”,现在香港年轻人都采用适合于各种妇女身份的英文称呼。
还有,我们常用来看日择吉的“历法通书”,不能称为“通书”,“通书”的粤语谐音为“通输”,广东人特别是港、澳地区的人士都有买马、打牌、打麻雀的习惯,要称为“通胜”,不然的话,对你面黑黑已是客气的了,弄不好还要挨骂!潮汕人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器皿;选购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要说吉利的话,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客家人客家人的婚嫁习俗,节日习俗等。
其他类华侨同胞是指广东籍的海外的华人、华侨、华裔,港、澳、台同胞,据2004年末统计;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000万人,其中华侨华人约2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清朝末期,清政府实施“锁国”、“海禁”政策,人们出海受到限制。在这期间,荷兰、英国殖民者看到在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侨吃苦耐劳,而且心灵手巧,善于经营。于是就想征用中国劳力,但因清政府的“锁国”政策,无法招到劳工,便勾海盗,掳掠、绑架壮丁到印尼、马来西亚,充当殖民资源开发的苦力,俗称“卖猪仔”、“卖番猪”,殖民者用“契约”束缚他们,并美其名称为“合约华工”。也有人是受环境所逼无可奈何而充当“华工”的,当时,广东的华人、华侨大多数是以“华工”的身份离开家乡的。
最早的外来移民据香港电视凤凰台影视资料,最早大批移民到广东来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战神”蚩尤族裔,据说,当时蚩尤勇猛无敌,兵多势众。炎、黄二帝率领部下合力将蚩尤打败,并把他的族人赶出黄河流域。兵败如山倒,其族人一路向南迁徙,宛转来到现在的广东粤西、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繁衍生息。
粤西瓯、骆后裔
粤西地区在先秦时期是骆越、瓯越的活动区域,在南朝至隋唐间是瓯、骆的后裔俚人的活动区域。大批土著广东人遗存近期陆续出土!洛湛铁路沿线发现的南朝至唐遗址,意义重大!这些考古重大发现对广东民族史、岭南开发史和粤西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批系统的实物资料。洛湛铁路粤境段所经地段主要为茂名所属的高州和信宜。在去年(2006年)六七月间进行的沿线文物勘查中,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共发现13个遗址和遗物点,这些遗址在年代上都集中在南朝到唐这阶段,在地域上位于鉴江两岸。最近考古专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进一步明确了想法——专家认为:他们发现了新的文化类型俚人最杰出的代表是六世纪活跃于岭南政治舞台的冼夫人,当时还主政广东,被尊为“岭南圣母冼夫人”高州人,公元589年,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但多年来无论是民族史研究还是冼夫人研究,由于缺乏记载和实物,对俚人的文化知之甚少。洛湛铁路调查得到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铁器、陶瓷器等,展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的风貌,这在广东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填补了空白。
骆越、瓯越后裔俚人是使用高州语系的,至于属什么民系,那就有待专家去考证了。
少数民族广东现在的少数民族人164万人,占1.79%,主要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等。
新来移民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深圳市、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各个地区,特别是整个深圳市,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取得当地户口,就是法定的广东人了。
广东人特点(外在)广东人是中国人中最复杂的一群,其身材较北方矮小,主要有三大方言:白话,潮汕话,客家话。历史上广东就是一个百越杂处地区,迁民与当地人结合称为广府人,包括港澳;潮汕地区的人也有着独特的语言和风俗。
“五胡乱华”以后,中原地区的汉人大量南迁,聚居在今天的梅州、河源和揭阳、汕尾的部分地区,讲客家话。事实上,据清代史料记载,客家人是清朝中期人口迅速增长,政府组织开荒的山区移民后代。历史上客家人在广东不过300多年,至于中原汉人南迁之说,有待考证。
广东人是最早在海外谋生的中国人,华侨有两千多万,长期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潮汕人和温州人一样在国外以经商有名。特点(内在)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广东人是海洋的族群,充满朝气与活力,头脑灵活,富于冒险性、开创性,敢为天下先。现在已成广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女人很贤惠,每个人都能煲手好汤,做手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