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越女剑法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越过叫做青青的姑娘从白猿身上领悟的一套剑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要灭掉吴国,为了训练士兵,就在民间广征高手.有个女子来到军中,传了士兵一套剑法,传了以后,却不肯留下姓名。后来人们就以越女剑法来称呼这套剑法。
历史传说关于越女剑的传说悠远,散见于正史和野编,最早、最详尽的记载是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后来的《艺文类聚》及《剑侠传》中亦有记载,小说《东周列国志演义》中也有。
《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
“其时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人,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曰: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多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名)竹,竹枝上颉桥(向上劲挑),未堕地(‘未’应作‘末’,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应作‘接’,接住竹梢)。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看上去好像温柔的女子,一受攻击,立刻便如受到威胁的猛虎那样,作出迅速强烈的反应)。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

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堕(‘堕’应作‘队’)高(‘高’是人名,高队长)习之教军士,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剑侠传》则说:“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举杖击之,公即上树,化为白猿。”
“桔槔”是井上汲水的滑车,当是从《吴越春秋》中“颉桥”两字化出来的,形容袁公使动竹枝时的灵动。
越国的谋臣范蠡,原为楚国人,字少伯,出仕越国为大夫。吴越夫椒之战,越国大败,退保会稽(今浙江绍兴)。范蠡献计越王,卑身厚赂(包括献出美女西施和郑旦)向吴求和,自己也陪同越王勾践至吴为人质,终于迷惑吴王,放虎归山。归国后,范蠡与大夫文种协力治国,加强战备,公元前473年,越兵破吴,迫使夫差自杀,越国因此强盛。勾践称霸后,范蠡辞官归隐至齐国,曾任齐相。据说他善于经营,积财千万,成了大富翁,号陶朱公。范蠡归隐后曾写信给大夫文种,提醒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劝文种也离开勾践,功成身退。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勾践听信谗言,令文种自杀。文种叹曰:“我懊悔没有听范蠡的话,才遭到这样的下场!”后人为越王辩曰:范蠡文种之所以不见容于勾践,并不是由于“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要知道勾践乃王霸之才,且正是大展鸿图,用人之时怎么会杀自己的得力干将呢?当时越已吞吴之地,欲向北争霸扩疆,第一个对手便是楚国(越衰时曾被楚尽夺浙西之地),而范蠡和文种皆为楚人,所以勾践不能信任他们。美女西施亦称西子,越国人,家住苎萝(今浙江诸暨南)浣纱村西。越王勾践从范蠡施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在吴王宫中极受宠爱,同时的美女郑旦却不见经传。吴亡后,有说她被越王“沉于江”,有说她与范蠡驾扁舟入五湖(即今太湖)隐居,不知所终。范蠡在无锡留下了不少传说,在无锡有好多地名与范蠡有关,如蠡河、蠡桥、蠡园、骂蠡港桥等。
金庸之越女剑当代著名作家金庸曾据此编写成短篇小说《越女剑》,成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的第十五部武侠小说。
在《越女剑》中,《卅三剑客图》中的“赵处女”化名阿青,她以竹枝为剑,斗败白猿。从而引发了一段吴越争霸中的传奇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