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奏鸣曲,D大调,0p.28,32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排序第15。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是贝多芬自己写在原稿中的年代,而其原始的构想开始于何时,就不得而知了。在这一年中,贝多芬写了许多革新的作品,它的作品又大多是形态性的。这首奏鸣曲以《田园》名称之后,广为人们所知和采纳了,但在贝多芬的原谱上是没有的,也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的,是在汉堡的克拉兹版上得到了《田园奏鸣曲》的称号,很可能是汉堡的出版商克拉兹附加上去的。据考证,因为当时非常盛行把音乐作品加上田园的要素,而这首奏鸣曲恰好在人们的想象中唤起了对和平的乡村、大自然景象的记忆。贝多芬并不是只顾把自己的主观情怀注入作品中,而是很用心地为每一首作品塑造出独特的表现世界,给予永恒的独特形象,这种作法就是他毕生的努力目标,也是为何他的作品独具说服力的秘密。《田园》的名称和本奏鸣曲的音乐性质并无矛盾,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都是田园风格的,田园牧歌诗般的最后回旋曲及其低音都与田园的音乐类型很相近、很有共同点,全曲的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充满了一种幸福感。贝多芬自己称这部作品为“大奏鸣曲”,标题的《田园》与这首奏鸣曲的内容和形式是比较吻合的,也完全符合奏鸣曲的音乐特性。
这首奏鸣曲于1802年8月14日由维也纳美术工业社首次出版,是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维也纳美术院常任秘书约瑟夫·埃德伦·冯·宗南费尔斯男爵。这位维也纳文坛的名士是有名的启蒙文学家,曾经给予格鲁克、莫扎特很大的帮助,但与贝多芬并没有很深的交往,呈献的理由可能是贝多芬对这位元老大力推行启蒙运动,倡导人道的活动表示好感或许为其书阐述的自由思想所感动,因此把作品呈献给他。
在这首奏鸣曲巾没有发现什么革新的、创造性的要素,但最杰出的是贝多芬第一次在各乐章中采用了统一的主题素材,确立了自己的中期作风,表现出苍劲有力的世界。曲体结构再度又回到保守的、常规的古典奏呜曲巾的四个乐章样式中去,作品的形式顺应了贝多芬当时平稳的心境状态,展开了内心体验的宽广世界,深刻地触及了人们的感情深处。这部作品大胆地面向人类说话,深切地表达了关于人类集体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贝多芬通常喜爱的感情上的极端,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贝多芬急切需要心灵上得到喘息。罗曼·罗兰曾指出:这首奏鸣曲是“所有奏鸣曲巾较少激情的一首,是幸福的,充满了阳光。”是贝多芬最“清澈的小河”之一,并称它为:“田园中逍遥自在的散步……没有一点儿激情的特征。”兰兹称这部作品为“田园诗”。那盖尔写道:奏鸣曲其中有“贝多芬在乡间生活带来的宁静,从容不迫的印象。”十分明显,《田园奏鸣曲》形象的客观特性很容易使人想起《田园交响曲》。
如果说在第一乐章中主要是抒情地观察大自然,第二乐章接触到民间与乡间生活,但仍伴随着个人的不安感情的表达,第三乐章客观因素得到了胜利,而第四乐章是作了形象的总结。贝多芬正是在努力地寻找更完整、更朴素、更严格的风格,在本能地不同中寻求统一和自信力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