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门村是青海省乐都县碾伯镇的一个城中村。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河门村摆脱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俨然是一个城市的样子。从一个穷的叮当响的村子,发展到集体经济达400余万元的小康示范村。
河门村就是碾伯镇的心脏,有200余户人家,900多口人,90%的群众是回族,人均耕地只有0.3亩,典型的人多地少。因此,过去河门村人大多住杂院,大多是两户或三户住在一院。1987年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借助家与县城邻近的便利,今天在西街打架,明天在东街斗殴,有些青年人更是成了公安机关的常客。不到几年,河门村因治安不好而扬名。虽然有着便利的地理条件,同时又有回族善经商的先天优势,但受当时体制的制约,河门人的生活一清二贫,到198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多元,村里灯不亮,路不畅,水不通,群众的口粮只能维持7个月,更谈不上发展生产了。
穷则思变。河门村人深信,只要有政策,只要有苦心,日子肯定会好起来。1987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和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河门村人开始在市场里打拼。村里的能人们在县城开饭馆、榨油、压面、摆地摊、做酿皮,只要有钱赚,再小的买卖也不放过。稍有基础,就买车贩运蔬菜,下兰州走西宁,跑拉萨闯成都,买卖越做越大。到199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多元。
为扩大再生产,河门人开始换脑劲,变着法子到沿海城市学习考察,确定了沿城开放,沿路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集体财产、房屋实行租赁承包等新思路。1997年的春天,通过贷款和村民集资,投资130万元、面积2000平米的古城综合商城在县城繁华地带拔地而起,许多群众有了自己的商铺,村上也每年也有了17万元的集体收入。2004年,村上通过土地租赁,又与开发商共同修建了一处综合市场,村里63户人家有了自己的永久商铺,目前仅这63间铺面的产值已达200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里从1997年开始免收农业用水水费,每到春播,为各家各户送去化肥。从2003年开始,村里免收村民的农业费,竟比省上提前了两年。2007年春节,又史无前例地为村里每家每户送去了两袋面,10斤清油,一袋米。“天道酬勤。”如今河门村100%的农户经商,10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许多村民用上了手机。电通了,路宽了,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2007年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村子也成为县上有名的小康示范村。
河门村人的生活变了样,但他们的脚步却没有停止。村里投资274万元的又一座6层综合商贸大楼就要投入使用,村里20余户农民又要从事百货、干鲜调料、水果等买卖。党的十七大后,村里调整工作思路,在村西荒滩开了20亩荒地,即将投资280万元建设一处集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点,发展火鸡、种兔等特色养殖业。还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多争取项目,把村里上荒滩的农房进行改造,再修一座综合大楼,让全部村民都有自己的铺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