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全名:尼克拉斯·卢曼

出生:1927年12月8日

逝世:1998年11月6日

学派:系统论社会学流派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法律社会学理论》、《社会分工》

名言:必须将作为社会结构够之一的部分的法和作为系统的全体社会,至于彼此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研究。

生平介绍:

尼克拉斯·卢曼1927年出生于德国的吕讷堡,早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先后在吕讷堡行政法院、汉诺威的州文化和教育部等部门担任行政职务。1960年,卢曼获得到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在那里他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回到德国后,进入斯派尔公共行政学院的一个研究所工作。1966年,卢曼在社会学家赫尔蒙特·谢尔斯基和迪特尔·克莱森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位于多特蒙德的明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1968年,卢曼在新组建的比勒菲尔德大学成为第一名得到正式命名的教授,1993年从该校退休,1998年去世。卢曼一生著述丰富,共出版著作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关于卢曼生平及著述更为详细的情况,请参见高宣扬:《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以及Henk de Berg,“Select Annotated Bibliography to Luhmann's Systems Theory and ItsApplications in Literary Studies”,Poetics Today,Vol.16,No.4.(1995)

学说理论一、卢曼的社会法学的理论基础卢曼的系统论社会法学

卢曼德国当代著名的系统论社会法学家

由于卢曼社会法学思想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且他本人经常使用系统环境、结构、复杂性、偶然性、等当代时髦术语和概念。

代表著:《社会分工》The Differentiation of Law,1982

《法律社会学理论》

卢曼认为:法律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时如此密切,以至于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的存在。他说:“人类的共同生活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有法的性质。作为社会构成要素的法,与知识一样,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离开法律来考察社会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在卢曼看来,法律不应该仅仅看做是法官和律师实施的一系列技巧性用语,而应该是将法律看作是对社会系统和社会秩序基础性问题持续解决的系统性的方法和体系。因此社会法学不仅应当关注法律知识,更应该关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信息来源为法官提供服务。

卢曼主张,“必须将作为社会结构够之一的部分的法和作为系统的全体社会,至于彼此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研究。”他的这一主导思想理论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的思想来源:一个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二是系统论思想。

帕森斯: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学说,是卢曼社会法学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结构功能主义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结构功能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的情景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市由它既定情景中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功能主义学说,并提出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其大意是:社会结构是由哪些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事物组成的;通过结构社会满足了需要(功能),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卢曼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期间,选修并深入参与了帕森斯的课程讨论,帕森斯的社会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为卢曼社会法学思想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其次,卢曼社会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来源是系统论思想。系统论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盛行的一种横断学科,它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现代科学技术乃至各门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原则。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处于相互关系中并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镇个体,系统论的基本概念是整体的、有机联系性、动态性等。卢曼社会法学广泛汲取了系统论的概念和思想,他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社会就是为了“使极其复杂和偶然的环境中有意义的活动关系保持稳定性。”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社会系统内部必须要由某种选择,这种选择必须组织得既具有高度复杂性,又能将这种复杂性简化为作出决定性活动的根据。系统的复杂性是由结构来调节的,结构是了解系统于环境关系,既实现系统内复杂性于可选择性程度的关键问题。正是卢曼对系统论思想大量吸收,并将其运用到分析社会系统中的法律系统领域,人们通常将卢曼的社会法学思想成为系统论社会法学。二、社会系统结构与法律卢曼认为,法律是社会系统的一种结构,其功能在于调整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根据这种法律功能说,任何社会系统要正常运转,都需要法律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是社会条件的一个基本的和无所不在的事实。尽管法律表述的技术程度和法律法规行为的范围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应将法律的发展看作是前法律走向后法律社会的过程,而应看作是法律的逐渐分化和功能逐渐独立化的过程,也就是使法律同语言、真理、艺术和理性时间明确分离的过程。

卢曼认为,法律进化的动力是社会不断增进的复杂性。在简单社会状态中,也存在着比较具体的法律系统,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法律必须越来越抽象,以便于博阿刘对不同情况进行解释的灵活性。在此种意义上,一个社会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社会复杂性的程度是互为条件的。当然,法律并不是社会系统的唯一结构,除法律以外,社会系统还包括认知结构,如通讯媒介、真理结构等,但无论如何,法律史主要的社会结构。

卢曼认为法律对社会系统结构的意义在于,它自身就具有的三种机制:第一,法律具有创造多样化的机制。第二法律具有选择和利用可能性以及相处无用物的机制。第三法律具有保留稳定被选定可能性的机制。

另外,在法律的三种机制中,卢曼反复强调“可能性”一词,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任何系统都是极为复杂的,而复杂本身就意味着不能避免偶然性,同时也就意味着存在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三、法律发展与社会变革卢曼认为,法律发展经过了三个大的阶段,即古代法阶段、前现代法阶段和实在法阶段,卢曼把研究重点放在实在法阶段。他说,实在法并不是因为高一级规范批准才有效力,而是因为它的选择性履行了协调能力。换言之,法律之所以发展到实在法阶段,乃是由于社会系统变革以后,系统内部选择性本身的客观要求。

具体来说,卢曼从以下角度探讨了法律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

第一,卢曼分析了通过法律进行社会变革的条件。

第二,关于法律材料本身的变革。

第三,关于法律全球化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