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肛肠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肛肠镜的历史从19世纪开始,[1]人类就已开始研究如何能够深入消化道检查,并将其逐步完善,至今经过200多年的演变,成就了如今的韩国Dr.Camscope成像检查镜,并还在不断发展。可见在肛肠疾病领域中,肛肠镜起到了检查中最不可缺少的方法。

1806年德国法兰克福的Bozzini制造了一种以蜡烛为光源的用于观察膀胱与直肠内部的器械,Bozzini仍被誉为第一个内窥镜的发明人。

1868年法国外科医生Desormeaux第一次将内窥镜运用于人体检查,“内窥镜”一词第一次被运用于文章,是因此他被许多人誉为“内窥镜之父”。

1867年,来自Breslau的牙医Bruck第一次将内光源使用于内窥镜。

1879年柏林泌尿外科医生Nitze制成了第一个含光学系统的内窥镜(即膀胱镜)

1881年Mikulicz和Leiter采用Nitze的硬管光学系统成功地制成了第一个适用于临床的胃镜,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半可屈式胃窥镜是由Schindler从1928年起与优秀的器械制作师Wolf合作开始研制的,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成功,

1957年Hirschowitz和他的研究组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检查胃、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镜

1966年Olympas厂首创前端弯角,可进行活检和照相功能的纤维内镜

1983年美国Welch Allyn公司研制并应用微型图像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代替了内镜的光导纤维导像术,宣告了电子内镜的诞生。

电子肛肠镜特点电子肛肠成像检查镜在临床上应用的重要性

针对下消化道检查该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检查的不足,对于痔疮,肛乳头肥大,肛瘘,肛裂等症状能够迅速并准确地了解其病灶的部位以及发展程度。韩国电子肛肠镜[2]采用医用视频及摄像技术,医患双方在检查过程中可同时清晰的观察到放大数十倍的病灶部位。帮助患者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因传统人为检查带来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误。同时可将病灶锁定后打印成像,为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提供可靠依据,韩国Dr.Camscope系列接头不仅能对身体表浅病灶进行诊断,还可以通过内窥镜多功能标准接口连接各种硬性内窥镜,对体内病灶做活检、息肉等手术,达到诊治结合的目的。

电子肛肠镜适应症哪些人应该做电子肛肠镜

·痔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便血原因不明需要判断

·肛瘘及痔疮的分类和分型

·痔疮术前准备确定治疗方案

·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痔疮术后复查,判断手术效果

·不明肿物的分析判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