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口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每值临经或经行时,口舌糜烂,每月如期反复发作者,称“经行日糜”。

【病因病机】

其病发于口舌,总因于热。有阴虚火旺,热乘于心者;有胃热熏蒸而致者。

1.阴虚火旺素体阴虚,或欲念志火内动,或热病后耗津伤阴,值经行则营阴愈虚,虚火内炽,热乘于心,遂致口糜。

2.胃热熏蒸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肠胃蕴热,经行冲气偏盛,挟胃热上冲,以致口糜。

【诊断要点】

临床主要特点是发病与月经有关,每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经净则渐愈。

【辨证施治】

l.阴虚火旺

主要证候:经期口舌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火旺,火热乘心,则经期口舌糜烂。阴津不能上乘,则口燥咽干。阴虚不能敛阳,则五心烦热。内热灼津伤液,则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症因脉治》)。方中以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肝肾之阴,知母、黄柏、丹皮清肾中之伏火,佐茯苓、泽泻引热由小便下行。

2.胃热熏蒸

主要证候:经行口舌生疮,口臭,口干喜饮,尿黄便结。舌苦黄厚,脉滑数。

证候分析:口为胃之门户。胃热炽盛,熏蒸于上,则口舌生疮,口臭口干。热盛灼伤津液,则尿黄便结。苔黄厚,脉滑数,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方药:凉隔散(《和剂局方》)。方中朴硝、大黄清热泻下,连翘、竹叶。柜子、黄条清热解毒,甘草缓急和中,薄荷清疏。全方咸寒苦甘,清热泻下,则胃热自清,口糜自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