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作用尺寸是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内表面体内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体内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由于采用最小实体要求的要素是受最小实体实效边界控制的,而最小实体实效尺寸是以最小实体尺寸加、减形位公差值获得,因此最小实体实效状态是在被测要素的体内形成的。
实际轮廓是否被控制在最小实体实效边界之内,要看与实际轮廓相接的最小理想面(对孔类)或最大理想面(对轴类)是否超出此边界。而这个“相接”必然是在零件被测要素的体内与之相接。因而该理想面的尺寸称为“体内作用尺寸”。
与最小实体实效边界相反的是最大实体实效边界,是以最大文体尺寸加、减形位公差值而获得的,必然是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或最小理想面,理想面的直径或距离称之为体外作用尺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