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文峰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大名在建砖城之后,在大名府文庙南城墙根,大名副使陈大宾于嘉庆39年(公元1560年)建立文峰塔。文庙大院、大殿、泮池、小桥、宫顶式大门、文峰塔形成南北中轴线。文峰塔象征着文笔,中午塔影投射到文庙大成殿前的池水中央,像一枝笔,塔尖似笔锋,水池似墨砚。随水波微微颤动,伴着铁铃叮当作响,好像是毛笔沾墨书写文章。景观奇妙,寓意深奥。文峰塔是无数名人的无形塑象,是文化进步的象征,是人材冠峰的象征。

清光绪10年(公元1884年)原塔倒毁。为振兴儒学,谋求人才辈出,大名道刘盛藻捐资于重建文峰塔,位置东移南城墙上。文峰塔底座高2米余,用青石砌成,塔周围青石表面,上刻铭文,塔身北面嵌一石板,刻有“文峰塔”三个大字。塔身为砖结构实心八角形,五层,高十米余,塔顶出檐悬挂铁铃,有风时还发出叮当的响声。文峰塔造型玲珑、挺拔、宏伟、蔚为壮观。城外护城河水流潺潺,城墙上文峰塔巍然屹立,塔北有文庙,在夕阳的映照下,原为大名的一个典型景观。

1945年拆城时,文峰塔下留有20余米城墙未拆。1966年邢台地震时,震源波及大名,塔尖被震下来。由于可能危及群众安全,将塔拆除。先用铁丝绳索牛拉,结果绳断塔未倒,后来在塔下埋炸药,把文峰塔炸倒。著名的文物被毁,塔迹亦无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