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义村
一、概况
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0.2公里。106国道东侧。现有153户584人,耕地1235亩。
据《东明县地名志》记载,清乾隆45年(1780),宋姓刘姓从本乡刘沙窝迁此建村,原名火燎庄。清光绪末年东明知县下乡私访经此村,嫌村名不好,改名为合义村。村内现有宋、刘、任三姓。宋姓130 户466 人;刘姓21 户105人;任姓于清光绪末年(1905)从本乡刘沙窝迁入,现有2 户13 人。
二、经济发展
【农业】建国前,生产条件差,粮食亩产不到100斤,村民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困难生活。建国后,生活开始好转,但农业一直上不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生产责任制,提高了群众生产积极性。他们引黄灌淤,改良土壤,挖沟修渠,筑桥建闸,大搞田间工程配套。还新打机井,修复旧井。使耕地实现了井灌、河灌双保险。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科学种田,农业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现在小麦亩产900多斤,玉米亩产1000多斤。
【工商业】建国前后,该村以农为主,经商的很少。改革开放后,村民拓宽了致富渠道,有外出经商、打工的,有在家搞养殖的,农闲人不闲,都想去找挣钱门路,增加了不少经济收入。
三、社会进步
【文化教育】建国前,文化教育落后,没有办过学校,文盲很多,没有出过人才。建国后,村民“望子成龙”,纷纷送子女上学读书。目前,全村已培养出48名大中专毕业生,其中2名博士生。
【村民生活】随着收入增加村民生活逐步富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改善。村里办了电,修了路。各户翻盖了新瓦房,家庭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电话机、手机、摩托车、电动车普及。村里有大型联合收割机2部,拖拉机50部,农用机动三轮60辆,耕作实现了机械化,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村民生活越过越香甜。
四、党政建设
【党组建设】1960年合义村、任姜庄从沙窝生产大队划出,建立合义村大队,并建党支部。历任支部书记为:1960年姜德功,1980年宋明安,1986年宋石俊。至合并行政村。
【行政建设】该村建立村政权较早,1938年就成立了村公所,任东鲁任村长。以后历任村长为:1938年7月任广金,1941年任玉勤,1944年任玉庆,1955年任留兴,至成立公社建沙窝大队。
1960年合义村、任姜庄从沙窝大队划出,建立合义村大队,历任大队长为:1960年任新山,1976年任玉铭,1980年宋石俊,1984年队改村,村主任宋石俊,1986年宋明安。至合并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