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升平(1729~1811),字奠邦,号鸿盘,攸县市上坪江背人。据《攸县志》同治版载:“鸿盘安贫嗜古,以正直化导族党。偕妻翟氏,孝养二亲丧哀祭敬。兼精研灵素,活人甚众。刘南村赠以联语‘困而好学;贫不要钱’”。十修《攸县志》载:“清乾隆年间,市上坪中医贺鸿盘是全县有名良医。他精研灵素(《灵枢》、《素问》合称《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文献)活人甚众。著有《操心要规》、《殡葬辑要》、《脉要图注》等医著。”
据贺氏五修族谱记载:“有嗣孙鸿盘,讳升平,学问宏深,精于医理,善于地理。与邑中名士陈君之駓,刘君经雪,余君五云等以诗文相友善。平日孝行纯笃,于祖宗分上,尤为恳挚”。又载:民国十七年(1928)攸县教育局局长易蒲生到市上坪江背视察贺氏族校,缅怀贺升平业绩,亲书“精通三理,倡建九桥”之额,悬挂于贺鸿磐公祠正厅。
贺升平是一个有学问、有建树,德才兼备,积善好施之士。尤其是他为市上坪人民,为修复麻城包公庙,为市上坪修桥筑陂,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至今,乡人还津津乐道传颂着他的故事。
旧时市上坪潇田垅,是一片有1000余亩的天水田,每遇旱年,田土龟裂,禾苗枯槁,颗粒无收。虽有鹏江、北江二水夹着潇田流经,但水低田高需要筑坝拦水,提水灌田。那时田地私有,寸土如寸金互不相让,贺升平不畏劳苦,奔走于本地的土豪士绅、地主大户之间,商讨征收筑坝开渠土地资金的解决办法。在他的努力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北江河上的乌龟崖下建了一座石坝——潇陂,拦水上渠,解决了潇田8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乾隆五十九年(1794)贺升平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了,为了方便过往行人,他决心倡首募化修建高桥边石拱桥。他不顾年老力衰,四处奔走募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座三拱石桥建成了。竣工之日,选贡余世本题刻“好善有成”四字于桥墩上 。
麻城包公庙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住持僧法辉募化献都众姓重修,由贺升平监修。其子贺元及曾在贺氏五修族谱的跋中写道:“诸君子以大庙之监修属家君。六月初旬正值诸事倥偬,而家慈苦病床蓐。家君指挥工匠谈笑自若,星夜握管不倦,力疲心衰不负众望矣。”大庙建成后,贺升平撰写《重修麻城包公庙记》,镌刻于高桥边石桥上。嗣后以贺升平为首,以麻城包公庙为依托,联络丁、刘、欧阳诸姓,创建八谷会,在民间除陋习,兴礼法,劝农桑,教化于民。八谷会所置田租收入,除用于麻城包公庙修缮费用外,还捐建了贺授公祠,崇兴寺,捐资为江口同盟会,城隍育婴会扩充会产。
贺升平医术精、医德高,关于他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至今流传不少。余世本当时是攸邑有名之士,才高气傲,善长书法。包公庙重修落成,贺升平请余世本书写庙联。第一次差人去请,余世本未答应。第二次雇轿去接,余借故推却。第三次贺升平亲抬轿子来到余家。二人于外厅叙话用茶,卫生间忽传来有人撒尿响声,升平侧耳细听,尿声断续无力,必是有病在身之人,乃问:“里间撒溺者何人?”余答:“舍下老母。”“听刚才溺声,令堂大人贵体欠和?”“老母身体健旺,每餐两大碗饭不在话下,病从何来?”“目下无病,但疾患已入皮表。”余世本将信将疑,并不介意。五天以后,余母果真卧床不起。余世本两次差人请升平来医母病,升平一来庙务缠身,二来想挫一挫余世本的傲气,最后,余世本不得不亲自登门相请。贺诊脉开方,药到病除。后来贺余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有一年秋天,贺升平路过萍乡厚田,见路旁一户人家,哭哭啼啼好不凄惨。人们正为一产妇装殓入棺。升平一看地上血迹说:“观此血色是生血也,此妇还没有死,或许可救。”人们半信半疑,升平取出银针,在产妇腹部扎下,针头触及婴儿头部,负痛往下冲,随即开方捡药,三片梧桐片为引,急忙灌服,不到一个时辰,婴儿呱呱坠地。主人千恩万谢,但他分文未取,便辞别走了。
县令张竹泉之母得一古怪病症,三伏热天,要穿棉袄。经过升平精心治疗,不到半年病体痊愈。张县令为感谢贺升平救母之恩,第二年带着礼品到江背贺家致谢,但此时升平已经作古。张县令备办三牲祭品到升平坟前一奠,以表对这位名医的感激之情。
贺升平积长期中医临床经验,精研灵素,著有《脉要图注》、《操心要规》,木刻行世。乾隆四十八年(1783)县令张竹泉为《操心要规》作序。同年,为麻城包公庙撰写神药签文系词100首,至今存于大庙。乾隆六十年(1795)春,贺升平在长桥贺氏宗祠撰写《殡葬辑要》一书,自序木刻行世。此书在市上坪长冲贺祖生家还存有一本。凡十九篇。即亲临丧事、治棺、沐浴、小殓、大殓、殡法、成服、穿塘、载柩、就窆、祀土神、启殡、辞吊、作主、筮日、卜地、筑灰隔、虞祭、不作佛事等,反映了攸北的丧葬风俗。
贺升平于嘉庆十六年(1811)逝世,葬于市上坪鸿年冲。坟墓周围风景优美,后山凤形玄武高耸,前有涧水流长。远望甘棠、梓木、鸾山、凤岭竞秀东南;近视村墟井落、茂树密林绿荫衡宇。
2006年,其嗣孙贺吉发、贺炎生、贺干祥、贺立生、贺祖生、贺全发等捐资修复墓茔,墓碑上重刻刘林青题联“因而好学,贫不要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