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气象干旱也称大气干旱,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气象干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为指标。
成因
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引起的气候现象。
类型

2010年3月25日,中国滇黔川桂渝气象干旱监测图。
在自然界,气象干旱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气候、海陆分布、地形等相对稳定的因素在某个相对固定的地区常年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这类气象干旱也可称之为干燥或气候干旱,另一类是各种气象因子(如:降水、气温等)的年纪或季节变化形成的随机性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称为大气干旱,在多数情况下所说的干旱通常指这类干旱,也称气象干旱。
影响中国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干旱灾害较其他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影响也最大。严重的旱灾还影响工业生产、城乡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经常受旱的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并已成为制约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等级《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区别与干旱的区别
干旱灾害指的是在较长时间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从学科观点看,干旱可分为四大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