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岱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正文

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五更先见日,九点半升烟。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

作者

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康熙年间召试鸿博。曾做过江阴知县,官声颇佳。善作诗文,著有《峒溪织记》、《玉山词》等近十种诗文集。

首联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紧扣题目“登岱”,直接写登山。“三观”指登泰山必须经过的三座古时宫观:王母池、斗母宫、碧霞观。“岱宗”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因”是顺着。“颠”即“巅”。“得过三观古,因上岱宗颠”是说,要登上泰山,必须经过三座宫观,顺着一路攀登上去,才能到达泰山之巅。首联写的是登山景况,从侧面烘托了泰山的高峻。

颔联“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紧承“因上岱宗颠”,着力描绘泰山极顶所见的壮丽景象。“长河”即“黄河”。这两句的意思是:站在泰山之巅,举目远眺,不尽的黄河从远方逶迤而来,向着大海奔腾而去;天宇笼罩大地,好像把大地都包裹在其中了。其中“吸”、“包”二字用得极好。黄河奔流人海说成被大海吸纳而去.一个“吸”字,赋予景物以动感。“包”字则笔力千钧,大有囊括天地之势。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涵”,“天包大地圆”也有此意。这幅图景极富立体感,作者俯视仰望,纵横兼顾,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泰山图。

颈联描绘的是泰山日出的壮丽奇观。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指三至五点,即是拂晓之前。“九点”指九州.中国古代分为九州。从高处俯视。九州如九点烟尘.极言高处之高。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由于山高,山南山北泾渭分明:山南已见日出,山北还没天亮。杜甫《望岳》诗“阴阳割昏晓”也是此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泰山之巅.五更时可先见旭日东升,云蒸霞蔚,俯瞰大地,冉冉升起半笼轻烟.

尾联“孰谓方域广?回环睥睨前”还是烘托泰山之高。“方域”就是疆域,“睥睨”是斜着眼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谁说大地疆域广阔无边.我左看右看,全部收在眼底了。诗人不直接说泰山之高.而是说大地景物尽在眼前.就比前面的直接描绘更进一层,而且更富于变化。同时。这两句诗还巧妙地化用了孑L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篇》)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之意,含蓄自然.富有新意。

纵观全诗.境界壮阔,气势恢宏.采用烘托、夸张的手法,不直接写山高而山高自见。化用前人诗意,丝毫不露斧凿痕迹。《登岱》一诗以高超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高瞻远瞩的无畏气概.确是一首咏赞泰山的名篇佳作。

-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