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 同(1780-1831),字异之,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道光举人。工文,系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之一。又善诗,有名于时。著有《因寄轩诗文集》等。近代散文家。。道光五年(1825)中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幕。管同与同乡梅曾亮都是姚鼐高足弟子,论学为文一遵姚氏轨辙,史称“鼐门下著籍者众,惟同传法最早”(《清史稿》),梅曾亮即受管同影响,才改习古文。然管同颇能自立,论学之作,往往直言姚氏所失,曾自叹不得复见其师而更正之(《读六韬》)。张舜徽说他“虑周思密,发昔人所未发。疑古之识,殆欲度越其师”(《清人文集别录》)。所为文章,则特贵宏毅,偏重阳刚之美,“师姚先生之文而不袭其派”(邓廷桢《因寄轩集序》)。但成就不及梅曾亮。管同之文,长于议论,时有卓见。他本有志经世,然会试不中,胸怀所蓄,抒发为文。撰《拟言风俗书》、《拟筹积贮书》、《禁用洋货议》等,纵论天下大计,指陈弊端,颇中肯□,逆料事态发展,亦时具远识,传诵一时。管同亦能为诗词,方宗诚称其诗“缔情隶事,创意造言,论者以为得苏黄之朗峻”(《管异之先生传》)。有《因寄轩诗集》、《皖水词存》等,俱未刊行。其诗仅零星见于《晚晴□诗汇》等总集所录。已刻者有《因寄轩文集》,殁后一年,邓廷桢为之付梓,光绪五年(1879)重镌,包括初集10卷,二集6卷,补遗1卷。全文自予归江宁[2],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3],历钟阜[4],泛舟于后湖[5],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6],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7],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8],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9],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10],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11],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12],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13];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14],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15],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注释[1]扫叶楼:在今南京市清凉山,清初,明朝遗老龚贤自号扫叶僧居此,因得名,后曾改为僧院,现为清凉山名胜之一。
[2]江宁,即今南京市。
[3]石头,即石头山。清凉山一名石头山。
[4]钟阜: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城东。
[5]后湖:南京玄武湖一名湖,在南京城东北玄武门外。
[6]燕子矶:在南京东北郊长江边,矶头屹立江岸,三面悬绝,宛如飞燕。登矶俯视,势及险峻。
[7]辛酉:嘉庆六年(1801)。
[8]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
[9]岑山:小山。
[10]落木:落叶。
[11]挹(yì邑):牵孔,引伸为接连。
[12]乡:向,先前。
[13]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4]差远流俗:尚能远商流俗。差:尚。
[15]顾:却,反而。译文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上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南面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北面攀上燕子矶俯看急流汹涌的江流。我认为江宁一带的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邀请朋友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了,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之地,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两人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四望矶的)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大树茂密,山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的)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获得它一定很艰难,则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自认为还能远离世俗(高于一般人),却也不能知道奇丽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近处的美景而想远游的地步,(由此而看),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
虽然如此,(但这一次)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失去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