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赏效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实验发现“奖赏效应”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是因为“奖赏”信号会刺激大脑的某些皮层,使大脑活动活跃。

实验中,参与者的手指接通电极,然后感觉并判断哪一次的通电电流频率更高,如果判断正确就可获得奖励。结果发现,随着奖金数目的累加,参与者的判断正确率越来越高。这也说明,“奖赏效应”不仅能提高认知能力,还会影响到大脑中负责体感的皮层。

另外,实验还发现,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水平对于“奖赏效应”十分关键。注射了类多巴胺物质的参与者的“奖赏效应”明显增强。注射了多巴胺抑制剂的人则根本体现不出“奖赏效应”。研究人员说,将来通过调节多巴胺的水平,可以强化大脑“奖赏效应”,有望帮助中风等疾病的患者提高认知能力。

成瘾性一项研究表明,对抽烟和可卡因的渴望因四甲双环庚胺的使用而下降,后者被用来抑制尼古丁的奖赏效应。

[1][2]而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的杰克·L·海因费尔德于2006年发表在《药物依赖性》期刊上的研究,用几种尺度检验了嗜好强度,结论是尼古丁成瘾的程度不及可卡因成瘾。

所有的药物滥用都刺激了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这被认为与产生愉悦感和奖赏效应有关,而多巴胺释放的停止最终导致了对药物的渴望。与可卡因一样,尼古丁激活了中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这其中就包含有多巴胺。

在吸烟及可卡因成瘾的对比研究中,研究者考虑了多方面的证据,包括使用方式,死亡率及身体依赖性。虽然两者都是高度成瘾药物,当今的研究尚未发现尼古丁成瘾度强于可卡因。研究表明,对于这两类成瘾,使用方式及依赖度性受到诸如可获量、价格习惯、社会压力及药理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