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tǐng)
670-727
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弱冠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
唐玄宗景云年间,袭封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从封泰山,还卒,诏赠右丞相。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时号“燕许大手笔”。其诗骨力高峻,韵味深醇,情景声华俱佳。后人辑有《苏廷硕集》。
苏颋读书故事
1.苏颋,少不得父意②,常与仆夫杂处③,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④,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⑤,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⑥。
(选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三)
2.苏颋,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患无灯烛,尝于马厩灶中,吹火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
(选自宋·王谠《唐语林》卷二)
【注释】
①苏颋(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弱冠敏悟,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唐玄宗景云年间,袭封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开元四年,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从封泰山,还卒,诏赠右丞相。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时号“燕许大手笔”。②不得父意:得不到父亲关心。③与仆夫杂处:和家中仆人住在一起。④患:苦于。⑤旋:把暗的灰烬再吹出火光来。⑥后至相位:苏颋后来做到右丞相。
【译文】
苏颋小时候得不到父亲的疼爱,常和仆人们住在一起。但是他喜欢读书,读起书来不知疲倦。晚上,他想读书时,没有灯光照明,他就到马棚里的炉灶边,把炉灰扒开,不停的吹,于是火有亮起来了,他就利用这火光,照着书来读。他就是这样刻苦读书,后来官做到丞相。
【故事】
苏颋马棚苦读
唐朝诗人苏颋,对那些繁缛礼俗十分厌恶,但他父亲是个大官,所以苏颋从小失去了父亲的欢心,有时父母便将他赶到马棚里去,让他和马夫们住在一起。马棚里的居住条件实在太苦,除了搁置几张木板床,一张破桌,就是一副炉灶,到了晚上还没有灯烛,对于一个读书写字的孩子是太不适宜了。所以,几个年长的马夫,总劝他还是听从老爷的训导,回到书房里去住。苏颋却说:“在这里,我如鱼得水,舒畅欢快,如出了笼子的小鸟,正可享受自由的天地,为什么还要飞进笼子呢?环境困苦,正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优越的条件,倒常常让人消磨志气。”于是,他白天坐在破桌边读书写字,晚上,当马夫们辛苦了一天,渐渐睡去后,他就坐到炉灶旁,就着炉火中的剩余柴火的光读书。时间略长,火光渐渐暗了,他就把嘴对着灶口,把火吹得亮一些,继续读书。再暗、就用吹火棍把灰烬拨开,把下边的柴火翻上来,再用嘴吹着,直到炉膛里的火全部熄灭,才停止读书。他就是这样刻苦读书的。
【参考资料】
唐朝人苏颋,他的父亲官至尚书右仆射,许国公,富贵之家,使用烛火不应当有问题。但是苏少年不受父亲钟爱,他便常常与仆人们生活在一起,晚上念书,没有灯烛照。他又喜好学习,而且天资聪明,千余字的文章读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他为了晚上学习,就到厩棚灶房,用炉膛里的火光照明。炉膛的火常被灰盖住,他就时时用嘴吹气,使火燃烧得旺一点。经历了这样的苦学,他文才出众,写出的文章雄厚有力。宰相张九龄常谈他的文卷,向同事介绍说:苏胆识过人,真是文坛上的“雄帅”。苏20岁中进士,不久供职中书舍人,专为皇帝起草文诰。他的上司中书令李矫感叹地说:“苏文思如泉涌,我是比不过他的。”唐玄宗清除太平公主势力时,诏书大多出于他的手笔。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文字,多予关怀。有一年中秋节夜晚,苏在宫中值班,玄宗赐宴诸学士赏月。当时天高无云,月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苏说:月光可爱,何必再点灯蜡。玄宗听了,立刻下命撤灯蜡。苏累经升迁,官至宰相,与名相宋璟亲密合作。宋璟为人刚直,遇事果敢裁决,往往不和苏商议。苏并不认为这是看不起他,而是顾全大局,让宋璟发挥他的长处。宋璟在宋玄宗面前奏事,被玄宗问得答不出来时,苏使加申述,使玄宗乐于采纳他们的建议,感动得宋璟感叹地说他“尽公不顾私”。
李白年轻时到成都,曾去谒见当时做益州长史的苏颋。苏颋非常欣赏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
附苏颋诗: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夜宴安乐公主新宅
车如流水马如龙,仙史高台十二重。
天上初移衡汉匹,可怜歌舞夜相从。
[出处]
全唐诗:卷74_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