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压大鼓”是莆仙戏乐队中最有特色的打击乐之一。现在的观众们还能看到戏台边侧乐队中的大鼓上,压着一只精雕细刻的小石狮。据传其渊源与佛教有关,还有避邪作用,现在却成为旷世独有的艺术形式。
用石狮压大鼓其目的是在于调节大鼓的音量和音色。据老艺人说大鼓能发出13种不同的音色。一般生、旦的文戏,石狮要压在靠近鼓中,音量小而音色甜美;要是士兵出场,石狮就要偏离鼓心一点,音色略大;如果武将出场,石狮就要向鼓边推,加大音量以壮其胆;若是大元帅校场升帐点兵,就要把石狮拿掉,并加大力度重击大鼓以助其威。现在全国300多个剧种,惟独莆仙戏一家保存石狮压大鼓的古老打击乐风格,其渊源可追溯到唐代。
据传说,唐开元(713-741)间,莆田县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入宫,赐封梅妃,倍加宠幸。她的弟弟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回莆田的时候,明皇赐他一部《梨园》,带回以供宴乐。
过了几年,有一次江国舅带了一班梨园子弟晋京为唐明皇献演,明皇看完戏之后,他风趣地对江国舅说:戏演得很不错,但美中不足,就是大鼓的声音太大了,有震耳欲聋之嫌,最好用宫门外的大石狮压一压大鼓,那就完美了。
江国舅返乡后,立即请石匠雕一只小石狮来压大鼓。果然美听多了,所以流传至今。上述虽是传说,但关于用小石狮压鼓的事却与《太平广记》卷204《乐二》中《太真妃》条的记载吻合,书中的大意是说,杨贵妃喜欢演奏以玉雕的“磬”的乐器,唐明皇就立即下旨,令人用金铸了两只狮子各重二百斤来压磬,用以调节音量音色之用,使磬发出的声音能大能小、可强可弱而悦耳动听,唐明皇和杨贵妃都非常高兴。这段记载非常生动地牵引着它与“石狮压鼓”的渊源关系。
“筚篥打低嘟”,是指筚篥吹奏的声音,古人曾用“打低嘟”来形容。因为是模拟音,有时也写作“打敌嘟”。
在明代莆田文人姚旅《露书》的《风篇》中,说他少年时代,在家乡戏场看到兴化戏演出时用“弁”的头饰和吹奏乐器的“笛管”。而且书中还有“打低嘟”的记载。但是他不大明白,所以说:“打敌嘟(谓刁嚣之难制者),莆田语,不知所解,亦不知所本。徐文长《四声猿》中有此语。”
莆仙民间“打低嘟”有二种意思:其一是形容夫妻之间争吵或与别人争吵都叫做“打低嘟”;其二是莆仙戏中的“打低嘟”既是用来模仿“笛管”的吹奏声音,又作为替代旋律唱名来唱曲牌腔格的一种简便方法。
特别是老艺人在排戏时口中吟唱着“打低都”“低打都”就能设计出美妙的表演舞姿来。这种古老吟唱方法的“打低嘟”,还能在明代徐渭作的杂剧《狂鼓史》中的《渔阳三弄》这一出戏中看到。从姚旅的记述中既可看出“打低都”的渊源之悠久,也说明莆仙戏在明代已很兴盛了。
筚篥是莆仙戏的主奏乐器,又称觱篥或笳管,莆仙戏称他为“笛管”。它是隋唐时大曲的主奏乐器,筚篥,号称“众器之首”。在白居易《筚篥歌》中是用“有如部伍随将军”之句来形容筚篥是将军,其他乐器是小兵小卒。在隋唐时筚篥是竹制的,宋以后是用木为管,以代竹制。(杨美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