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社区是书院街道在原后湖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新社区,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西部,东起航空路,西至宝成路,北接文化西路,南抵后湖二路,面积1.5平方公里,共1707户5121人,党员257人,其中自管党员56人,辖区内有市、区、街单位8个。近年来,按照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社区积极探索“村改社”新路子,推动三个创新,实现三个转变,开创了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原后湖村是一个城郊型农业村,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村集体绝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村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大多进城入市务工经商,有的购房置业,成为“准市民”。加之孝感学院、长途传输局、孝南电大、书院中学、微波炉厂等企事业单位入驻,以及辖区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单位人”、“生意人”和流动人口来此安家落户,使后湖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原有的行政村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好地为辖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施“村改社”,实行社区管理,才是治本的关键所在。
在实施“村改社”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部分村干部和群众不理解,思想不通,有的认为后湖是个村,维持现状日子可过,组建社区可能引发一些矛盾纠纷,没有必要找“虱子咬”;有的担心组建社区后原有村集体资产由社区共享,存在抵触心理;有的害怕建立社区后,工作多,麻烦多。针对这些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我们先后召开全体党员、村民组长会和村民代表会,学习有关社区建设的文件精神,组织村民代表到周边“村改社”型社区实地参观,把上级政策交给群众,把实际情况告知村民,承诺“村改社”后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不变,讲明“村改社”管理模式将给居民带来的各种便利,消除疑虑,统一思想,使大家认识到“村改社”是大势所趋,是现实所需,是发展所要。
增强社区观念。通过宣传栏、横幅标语多种形式,利用各种会议和活动,在辖区广泛宣传“村改社”的重大意义,并在《孝感晚报》等新闻媒体上对后湖社区建设情况进行报道,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强化村民的城市意识、市民意识,强化辖区单位的社区观念,形成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识,从而使辖区单位和居民理解、支持、配合并参与到社区建设。
加强阵地建设。按照“六有”标准,舍得出人、舍得出资、舍得出物,尽力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利用后湖村集体投资300多万元兴建的面积达5000平方米原村办公场所,追加投资10余万元进行重新装修,配齐办公设施,建成了“一厅式”社区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务公开栏和集电化教育室、市民学校、人口学校于一体的社区活动室,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较齐备的学习、工作和娱乐场所,使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明显变化。
社区党建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纽带。“村改社”后,新成立的社区不仅面临着如何搞好原来自有党员管理的问题,还存在着辖区外单位回归党员、流动党员、下岗党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等管理的“真空”。为实现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我们从转变机制入手,调整工作重心,把原来的村级“小党建”转移到以社区为中心的“大党建”上来。
通过选、转、聘,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为适应“村改社”的工作要求和“大党建”的工作格局,在原有后湖村党支部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后湖社区党总支,并通过选、转、聘等途径,配齐配强社区领导班子,充实社区党总支力量,切实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按照身份、待遇不变的政策,街道党工委选派综治办主任、人武部副部长石小强到后湖社区任总支书记;对原3名村支部成员进行考核和系统培训,合格后直接转任为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与社区居委会交叉任职,实现由村干部到社区工作人员的转变;对社区政治思想素质好、熟悉城市管理、善做群众工作、热心公益事业、支持社区建设的党员积极分子,条件成熟的由街道党工委聘任为社区党总支班子,共吸纳原后湖宾馆下岗党员邹三福、民营企业汉源电子有限公司党员陈强等2人进入社区党总支。
采取帮、挂、联,健全社区党建网络。为掌握准确情况,我们组织人员对辖区单位党员、流动党员、下岗党员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采取“帮、挂、联”的办法,在社区开展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帮”:即在有3名以上党员的单位帮助建立独立的党支部;“挂”:即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挂靠社区组织建立联合党支部;“联”:即没有党员的由社区党总支派驻党建联络员。目前,后湖社区共建立集体经济党支部、联合党支部、非公有制经济党支部等3个党支部,建立社区居民党小组4个,派出党建联络员3名,使社区党组织向辖区单位、居民小区、企业、楼栋、市场延伸,实现了有党员就有党组织管理目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