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杨守仁 -- 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北丐”、
中国超级稻之父杨守仁,男,汉族,江苏省丹阳人,1912年3月生。193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8年赴美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山东大学农学院教授。1953年后从事水稻理论、水稻育种的研究工作,奉调到沈阳农业大学,为沈阳农业大学一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被称为“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北丐’”;他三年时间连拿威斯康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研究的超级稻亩产800公斤以上;他90高龄的时候,一谈起水稻,仍然精神振奋,没完没了。
2005年2月28日6时20分,杨守仁教授逝世,享年94岁。农大校园里一片悲痛之声。
杨守仁教授是我国迄今惟一而且是比较全面科学地阐明我国悠久的传统经验而又有所创新的著名水稻科学家。他曾用第一代IBM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还发明了“田间试验区估算的新方法”,人称“杨氏公式”,至今美国仍在应用。他是东北三省水稻生产的积极宣传倡导者,是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体系的始创者。经过多年的长期努力,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且已形成体系。他是釉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水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的开拓创造者。由他主持的超级稻研究在国内外已引起高度重视,超级稻科研项目列人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杨守仁教授执教40余载,他从1980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是我国第一批招收“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的博士生导师,发表有关水稻栽培理论、水稻育种、育种新途径的开拓等方面重大学术问题的论文达200余篇,在总结弘扬我国传统种稻经验和开拓水稻新的育种领域籼粳稻杂交育种、理想株型育种中做出了创造性的突出贡献,填补了这项空白,因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委一部“六五”重点科技攻关奖等几十项奖励。1998年,杨守仁教授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此奖项的农业科学家全国仅2人,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评价杨守仁教授“对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及水稻超高产育种有重要贡献,在超级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50年代起,他先后主编了第一部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作物栽培学》和《东北水稻栽培》专著,编写了《中国水稻栽培学》,还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及《中国农百科》有关水稻的内容,并担任世界名著《稻的生物学》的总校译,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水稻高产栽培与高产育种论丛》和《水稻专题讨论文集》。在他80岁高龄时,仍然孜孜不倦,辛勤耕耘,自辑出版了《水稻文选》,并列人辽宁省文化名人丛书之列。
2.杨守仁[明]杨守仁,字嘉复,号蓉江,福建漳埔县佛昙下坑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广东副使;主持修订《严州府志》二十四卷。
3.烈士 杨守仁姓名:杨守仁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湖南长沙
出生年月:1872年
牺牲日期:1911年
光绪戊戌进士,分派广西知县,未赴任。后来,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教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与黄兴、陈天华等编印《游学译编》,宣传革命。次年参加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组为军国民教育会,并于其中组织暗杀团。1905年,担任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随员,到日本东京,与黄兴、宋教仁等筹商扩充同盟会,后辞职,返上海,设正利厚成肆为交通机关。1907年,和于右任等创办《神州日报》,任总撰述。1908年赴英国,任留欧学生监督秘书,不久,去苏格兰爱伯汀留学,研习英文。1911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失败后,忧同志牺牲,愤清廷腐败,赴利物浦投海自杀。著有《新湖南》等。
杨守仁,原名杨毓麟,字笃生,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其所著<新湖南>与邹容著<革命军>、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同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性著作.他极力主张暗杀,毕生致力于炸弹之研制,在革命党人中享有盛誉.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在英国利物浦蹈海殉国.这一事件和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在日本东京大森湾投海而死一样,在革命党人中引起强烈反响.然而关于杨守仁蹈海的具体日期,各种著述却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作者单位:陈希亮(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210013)
参考文献:
[1]该书第31页注①称"杨守仁死于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阴历闰六月十一日",中西历不符.
[2]该文称杨守仁于1911年"八月十日(辛亥六月十三日),自投利物浦大西洋海湾,以身殉国",中西历不符.
[3]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第128页.与冯文一样,误记杨守仁死于伦敦的说法颇多,如李肖聃《本校故教授杨怀中先生事迹》称"其后守仁感伤国事,蹈伦敦利物浦死",原载1920年1月28日《北京大学日刊》第三版,转引自《杨昌济文集》第375页;又如黄兴致友人函:"适得杨笃生在伦敦自沉消息,感性所触,几欲自裁",转引自吴建华《中国蹈海烈士杨守仁》,载《湖南文史》2000年第2期.
[4]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编,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374页.
[5]蔡元培《复黄仲玉函》(1911年8月22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0页.
[6]杨昌济《蹈海烈士杨君守仁事略》,该文写于1911年,发表于1914年《甲寅》第一卷第四期.
[7]吴稚晖《杨守仁殉道概略》,罗家伦、黄季陆主编《吴稚晖先生全集》第十六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9年版,第198页.
[8]杨昌济与杨守仁属同一大族,但杨昌济比杨守仁长两辈,杨守仁在信中即称杨昌济为"叔祖",有的文章说杨昌济是杨守仁的"族兄"(如吴建华《中国蹈海烈士杨守仁》)是错误的.
[9]章土钊与杨守仁、杨昌济同在爱伯汀大学留学,有的书称章士钊和杨昌济在爱丁堡大学留学(如《民国人物大辞典》等)是错误的.
[10]吴稚晖《民国前一年日记》,《吴稚晖先生全集》第十三卷.参见吴稚晖《致石瑛函》,《吴稚晖先生全集》第十七卷.
[11]吴建华《中国蹈海烈士杨守仁》.
出版日期:2002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