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空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臭氧由太阳辐射使氧分子分解后,一个氧原子和另一个氧分子结合而成,通常生成于日照强烈的赤道上空。大气层中的臭氧总量计约33亿吨,但在整个大气层中所占比重极小--如果将之平铺在地表,将不过3mm的厚度--只有一粒绿豆的高度。

臭氧有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特性,臭氧层会保护我们不受到阳光紫外线的伤害,所以对地球生物来说是很重要的保护层。不过,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氟氯碳化物(CFCs)和海龙(halons)等人造化学物质被大量使用,很容易就会破坏臭氧层,使大气中的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在南北两极上空下降幅度最大。在南极上空,约有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为臭氧稀薄区,其中14-19千米上空的臭氧减少达50%以上,科学家们形象地将之称为“臭氧空洞”。臭氧水平的持续降低,将会使人类受到过量的太阳紫外辐射,导致皮肤癌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臭氧空洞指的是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烃等气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人们已经认识到氟利昂等人造物质对臭氧层造成破坏,所以,国际组织通力合作来降低这些破坏性化合物的使用量,24个国家于1987年签订了限制使用氟利昂等化学品的条约。荷兰、墨西哥和美国三位科学家研究的结果,确认了人造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因而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这几年来,它们在大气里的含量也的确降低了一点。这张照片是用特殊方法拍摄的,因为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哪里的臭氧被破坏了。在这张照片里,蓝色的深浅代表臭氧的含量,颜色愈深,臭氧的含量愈少。从照片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臭氧最少的地方在南极上空,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南极臭氧空洞。科学家们一直关注着南极上空的这个空洞,因为它在不停地变化着。这张图片中的空洞还算不大。

除了南北两极之外,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上空也发现了臭氧分布稀薄区。人类对臭氧层的保护已显得更为紧迫。

臭氧层空洞威胁人类生存

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据说那里的兔子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

推而广之,若臭氧层全部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就会杀死所有陆地生命,人类也遭到“灭顶之灾”,地球将会成为无任何生命的不毛之地。可见,臭氧层空洞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了。

1987年,主要工业国签署了《蒙特利尔公约》,要求逐步停止使用危害臭氧层的化学物质。而且现在,已有更健康的第三代制冷剂出现了,这就是氨。氨是自然存在的物质,由氢和氮元素组成,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