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宋米芾《紫金研帖》【名称】宋米芾《紫金研帖》[1]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规格】纸本,册,行书,纵28.2厘米,横39.7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法帖释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1]
作品简介《紫金研帖》为米芾与苏轼交游的珍贵纪录。1101年苏轼从海南岛返回江南,专程到真州(江苏仪征)拜访米芾。这是两人久别之后的重逢,米芾拿出心爱的谢安《八月五日帖》希望苏轼题跋,离开时苏轼还借走了米芾珍爱的文房紫金砚。一个多月后,苏轼卒于常州,后人准备以此砚石一起陪葬,米芾闻讯希望能够追回这方名砚。[1]
米芾与苏轼相差十四岁,两人交往的时间长达二十年。两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元丰年间(1078-1085),当时苏轼就对米芾的书法诗文称誉有加;之后苏轼虽在仕途上屡遭贬谪,不过两人仍时常以诗文往还,而他还曾亲自拜访米芾位于润州(江苏镇江)的居所。1101年夏天,苏轼特别在真州避暑游历,却因贪图凉爽不幸受到风寒,米芾亲自赠送药材。然而,不幸的是苏轼于当年病逝,结束了两人近二十年的情谊。[1]
品砚轶闻宋人品鉴砚的著述繁杂,如苏易简《砚谱》、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不著撰者《砚谱》等。多数集中於端、歙砚的品评,尤以端石为上。故米芾视紫金砚为人间第一,乃标榜其与众不同的眼光与品味。
紫金石产于青州(今山东),米芾晚年得之,与其家藏右军砚相同,并认为尤胜端、歙砚,评为人间第一品。苏轼卒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廿八日,故此帖书于之后。[2]
作者简介米芾(1051-1107)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