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 著 2009年2月出版
作者介绍
王宁,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管理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内容简介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其中一个重要转型,就是与消费制度和消费观念相连的社会层面的转型。这个层面可以被称作由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个过程中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以及城镇居民主体结构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显示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在消费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者序言
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30年不算长,但这个30年在中国所导致的社会变迁却是深刻的,其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对这个30年,以及之前的年代进行反思,就十分必要。反思是一个暂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为了让历史前行的脚步走得更顺,社会科学理论界的反思必须深刻、全面、到位。
消费变迁的研究比较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消费问题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绕不开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制度安排与思想观念,都同消费问题有关。可以说,离开了消费问题,对当代中社会变迁的反思都不够全面和完整。从消费问题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可以发现许多在表面上不相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就是一部从消费视角来审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著作。
本书的写作引用了大量的政策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这样做符合了学术规范(充分的证据与论证),但也因此大大削弱了可读性,因为资料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尽管如此,我还是更倾向于多引用证据。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现象是缺乏耐心,表现在论著写作上,就是作者直奔结论,而不注重论证过程,不重视交代证据与事实,尤其不注意交代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事实。当然,从读者的角度看,论证与引证的过程,显得较为枯燥。为此,我建议读者,尤其是非学术界的读者朋友,不妨先读第一章,然后跳过中间部分,直接读最后一章,最后再回过头来读中间部分。或许这样你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
如果从研究立项算起,本书的写作历经七个寒暑,算得上是“难产”之作。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拿不出手,因为感觉还有很多的文献需要浏览,还有很多的资料细节需要补充,还有很多的观点需要推敲,还有很多的论证需要完善,此外,行文的可读性也需要提高。但是,目前的状况实在不允许我腾出更多的时间花在本书上——有太多的其他事情要做,有些是自己想做的,有些是被“逼”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分身无术,只能重新配置时间这种稀缺资源。好在我们似乎是告别了“大话语”、“大真理”的时代。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一切文本似乎都是草稿,都是暂时的。祈望出经典之作,即便不是矫情,似乎也是不自量力。如此一想,便有几分释然。当然,这样说并非为敷衍之作辩护。一部出版的著作,至少要符合学术规范,观点要创新,并且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精益求精。
作者
2008年4月5日于中山大学
书摘与插图第一章 理论视角、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尤其是过去的3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最近30年的社会变迁中,不但人们的消费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而且消费也在社会变迁中扮演了不可忽略的角色。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消费在改革前后的变化以及消费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便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本书的目的就是试图借助政府文献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法对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和消费观念的变迁进行社会学的探讨。
一 理论视角的检视
消费既然成为一种研究对象,就必然涉及理论视角的问题。很显然,不同的学科,往往具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例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地理学、社会史学、媒体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等等,在消费研究上均有各自不同的视角,而每一个学科内部,还有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视角。同样,在消费研究上,社会学不但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视角,而且其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为了使研究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我们必须对以往有关消费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和视角做一番检视,以找准一个最佳的视角。
……
目录序
第一章 理论视角、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苦行者社会的制度安排
第一节 抑制消费的制度安排及逻辑
第二节 劳动激励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衍生制度:思想革命化的制度安排
第三章 苦行者社会中的主体结构
第一节 国家目标与主体的塑造
第二节 神圣的信仰
第三节 节俭观念
第四节 奉献精神
第五节 精神危机
第四章 迈向消费者社会的制度转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消费制度安排
第二节 劳动激励制度的转型:从神圣化激励到世俗化激励
第五章 主体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文化的兴起
第一节 主体塑造方式的转型
第二节 实用主义
第三节 自利主义
第四节 消费主义
第六章 消费者社会中的双轨化现象
第一节 市场化改革以来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利益格局转型
第二节 私人消费领域的双轨化
第三节 集体消费领域的双轨化
第七章 结语与讨论
附录
附录1 壮、老年组访谈提纲
附录2 中、青年组访谈提纲1
附录3 中、青年组访谈提纲2
附录4 壮、老年组受访者清单(A组)
附录5 中、青年组受访者清单(B组)
附录6 中、青年组受访者清单(C组)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