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器物名称】商《嵌绿松石兽面纹钺》[1]
【材质类别】铜器、青铜器
【制作年代】商代晚期
【文物原属】中国故宫博物院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器型规格】长20公分,刃宽13.5公分。
器物简介

钺的内部镶嵌精致的绿松石,显示持有者的尊贵。为仪仗礼器,非实战使用之兵器金文,人持钺形。[1]
器物功用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2]
青铜器注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