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家、领导者--施复亮
施复亮(1899—1970),,原名施存统。1899年冬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叶村。祖父施长春,世代务农。祖母徐氏,粗识文字。祖母性格刚强,辛勤劳作,备受艰辛。虽然施复亮自幼家境贫寒,但是他发誓努力读书,将来为父母争气。祖母还教育施复亮,如果做官就要作清官,不能贪财,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些教诲对施复亮一生影响很大。
施复亮9岁入私塾,习读四书五经,两年后转入金华长山小学。他学习刻苦,尤其是作文成绩特别优秀,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1917年,由大舅父资助他考取位于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1919年春,祖母因过度操劳又缺乏营养,导致双目失明,兼患其它疾病,又因生活贫困得不到医治,同时还饱受祖父的打骂和虐待,终于过早地离开人世,年仅45岁。祖母的早逝对施复亮刺激很大,他不断地苦苦思索:中国历来主张“孝道”,“百善孝为先”,我爱母亲,可是施复亮虐待母亲;我要对母亲尽孝,就要反对施复亮;可是,对施复亮同样要尽孝,我又不能反对他。恰在这个时候,,《浙江新潮》向他约稿,施复亮就写了《非孝》一文。他认为一味尽孝是不合理的,要以父母、子女间平等的爱代替不平等的“孝”。此文一出,舆论哗然,认为是洪水猛兽,是孔夫子的叛徒。由于文章通篇洋溢着对封建旧传统的反叛精神,施复亮被迫离开学校,这就是引起轰动的“一师风潮”。
离开“一师”以后,施复亮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不久回上海,旋去日本。就在这个时期,施复亮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并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翻译的《资本论大纲》和《社会进化论》等,深受读者赞赏。1941年,施复亮失业,度日艰难,儿子施光南还不满一岁。有人劝告施复亮投靠国民党,去当个参议员。对此,施复亮严辞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宁可饿肚皮,不投蒋介石”,表明了他不和国民党同流合污的坚决态度。
抗战胜利后,施复亮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参与民主建国会的筹建,成为在国统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名著一时的战士。1946年2月12日,施复亮在重庆校场口事件中,惨遭国民党特务毒打以至脑震荡。当时我在重庆女子中学读书,请假服侍施复亮。校场口事件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医院中,由施复亮口授母亲钟复光笔录一篇题为《愤怒的抗议》文章,揭露国民党的罪恶行径,他在文中指出:“我对于这种事实,不能不对于今天当权的国民党表示愤怒的抗议!”“我们个人是被打了,但是历史的车轮还是要向着我们所相信的方向进行的。”周恩来、陆定一等中共领导人在血案发生的当天下午,就赶往医院慰问了施复亮等人.
施复亮出院后,重庆的空气十分紧张。蒋介石已在策划发动全面内战,爱国民主运动受到镇压,民主人士受到监视。鉴于这种情况,周恩来同志提议施复亮迅速离开重庆以免受到迫害。6月初,施复亮与新华社的一些同志乘飞机迁往上海。施复亮在上海想找个工作维持生活,但是国民党教育部已密令全国各学校,不准聘用施复亮任教。期间,施复亮曾去主编《京沪月刊》,但因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有反对蒋介石的内容而被辞绝了。施复亮没有工作,甚至连住房也没有着落。这时候,一位名叫周庚的中共地下党员帮助了施复亮,请我们搬到他的家中居住,父亲非常感谢这位在困难中接济他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施复亮担任了国家劳动部副部长职务,对比解放前,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家中一日三餐十分简单,他的一双皮鞋穿了20年。三年困难时期,副食品供应紧张,我见光南常开夜车,脸色不好,就买了半斤巧克力给他,施复亮知道后批评我说:“你怎么买这么贵的东西?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不能忘记农村,不能忘记农民。”
施复亮烟酒不沾,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多余的钱参加储蓄,一旦公益事业需要,马上慷慨解囊。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救济上海失业工人捐款1145000元(旧币),河北水灾捐款2000元,支持家乡办学捐助2000元,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施复亮去世以后,没有给家庭留下一分钱。
施复亮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为一进五开间堂楼加左右楼梯间,两侧厢房各一间,形成三合院式院落。两侧贴建楼屋四间。占地面积315平方米。故居保存完整,是研究施氏父子从普通农民子弟成长为时代名人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