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是爆裂性骨折最多见的部位。眶下沟后部也较薄,仅0.5mm,是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症状和体征】1. 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
多发生眼球上转不足或下转受限的同时伴有垂直性复视,这是本病常见和重要症状。
2. 眼球内陷
严重外伤,骨折范围大,嵌顿于上颌窦软组织较多者,伤后立即出现眼球内陷,但大多数发生在伤后10天左右。轻者内陷2—3mm,重者可达5—6mm,睑裂变小。
3. 眼球突出
常见于伤后近期,这是由于伤后眶内出血,眼外肌、眶脂肪水肿和炎性反应的结果。在一周后水肿消退,出血吸收时好转或眼球内陷。
4. 眼位低
因眶下部脂肪、眼球恳韧带、下直肌和下斜肌疝入上颌窦,致使眼球向下移位。
5. 眶下神经知觉丧失
骨折位于下壁较薄弱的眶下沟(管)处,眶下神经受损。如果是眶下神经挫伤和出血、水肿压迫、这种知觉改变是暂时的,有恢复的可能;若眶下神经横断性损伤,知觉改变则不能恢复。眶下神经知觉丧失的范围是颊部、上唇、上齿部,患者感到这些部位麻木及感觉减退或丧失。
6. 眶内气肿
外伤后由于鼻出血,患者擤鼻、喷嚏时使鼻腔气体压力增高,传至窦内压力增高,空气经骨折裂隙溢入骨膜下或眶内,弥散于眶内软组织及眼险软组织内,表现眼睑明显肿胀。
7. 眼部损伤
外力不是垂直于眼眶软组织,而是偏向一侧,或者在受力时眼球转动,可引起眼球破裂伤,或脱于上领窦内。可伴有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的损伤。另外,可以伴有眼睑瘀血、上睑沟加深、上险退缩、下睑松弛、视力下降等眼部损伤。
8. 鼻出血
可有可无,少量出血可积存在上顿窦内,因上领窦开口较高不易引流。明显的鼻出血,应警惕有内壁的联合伤存在。
【诊断方式】1. 依据特征性表现诊断
有较明确外伤史,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球内陷等。
2. X线检查
骨折发现率较低,x线断层可提高阳性率。X线投照体位取Water位,可以发现眶底凹陷,正常眶缘“双线”消失,两线距离增宽,眶下壁骨板断裂或骨折碎片;眶软组织向邻近上颌窦脱垂,且“息肉样”或“水滴样”肿块;患侧上颅窦模糊或有液平面存在,表示上领窦有积血。
3. 超声探查
可发现被嵌塞的眼外肌增厚,弯曲及下缘不整齐。
4. CT扫描
对有眼眶顿挫打击史、复视及眼球内陷者应做水平和冠状两方向扫描。水平CT片观察眶内外壁,冠状片观察眶上下壁以及邻近软组织情况。眶下壁骨折表现为眶底下陷、断裂和骨折片下移,下直肌嵌于骨裂内,软组织疝入上颌窦内,上颌窦积血。
5. MRI扫描
对软组织显示能力比CT更强,可更好地显示眼外肌变化,视神经走向,眶内出血和水肿等。但骨组织在T1和T2均无信号显示,因此MRI对骨改变的观察不如CT。
【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
对于CT明确显示没有眼外肌的嵌钝,眶内软组织疝入上颌窦较少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认为此时复视是水肿和炎反应的结果,应给予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减轻因挫伤造成的水肿和炎反应,减少粘连形成。止血剂和维生素的应用,减少组织出血,对挫伤引起的运动神经暂时麻痹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还可以给予脱水剂,以减少组织间的水肿。在用药的同时要功能训练或反复牵拉。有相当部分病例通过上述治疗可以恢复。
2.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尽量消除复视及矫正眼球内陷。具有下列体征可考虑手术治疗
①眼球运动明显障碍,复视范围较大。
②眼球内陷明显,影响外观。
②牵拉试验阳性,无恢复趋势。
④CT证实有眼外肌嵌顿,以及较多的眶内容疝出。
2. 手术入路
经前路、上领窦或两者联合修复。
前路修复术手术切口常见为下睑睫毛下皮肤切口。切开后向眶下缘分离,自眶下缘切开骨膜,沿骨膜向眶底深层分离,暴露眶底骨折,游离嵌于骨折区内的眼外肌和软组织,使之复位。修复眶壁同时对眼球内陷进行矫正,在骨膜下填充自体组织或人工合成材料,如羟基磷灰石骨片等。填充时注意,植入物要比骨孔大,置于骨膜下。填充物还可使眼球向上向前移位。改善眼球内陷,使之正常。
上颌窦进路修复术是暴露上颌窦,使疝入上颌窦的眶组织与眶底骨折复位。但此入路暴露差,眶底骨折瓣不易做长期牢固固定,修复眶内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