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新八景之一,名为“小楼仙源”。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姓何名琼,是增城小楼人,家庙为祀奉何仙姑而建。庙宇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八年( 1858 )重修。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第一、三进 13 架出前廊为封火山墙,第二进四柱一间五架拜亭为硬山顶。正堂供奉樟木雕塑的何仙姑像,左边墙壁有一幅八仙浮雕,右侧有一口天花井,名“仙姑井”。庙正堂右侧的瓦脊上有棵桃树,人称“仙桃”。
何仙姑家庙始建于唐朝,历经沧桑战乱,明代作大规模的修缮,清朝咸丰八年重修。家庙门额上“何仙姑家庙”五个隶书大字,乃咸丰戌年嘉平年黄培芳所书。门口两边镌刻行书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为史官王映斗所书。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硬山顶屋脊和封火山墙,庙内外装饰以木雕、灰雕、砖雕为主,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精湛优美。庙内有仙姑殿、庙顶仙桃、仙姑井、三忠、八仙堂等景点。家庙有两大节庆,每年三月初七仙姑诞、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日,善信自发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万人空巷,场面蔚为壮观。现应信众要求,重修何仙姑家庙,重修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重修后的何仙姑家庙占地14000平方米,增建仙源牌楼、家庙广场、八仙会馆、麻姑殿、云母溪、仙姑碑林等一系列配套景点。
何仙姑塑像
何仙姑像坐镇何仙姑家庙正堂神翕之上,像高1.5米,用樟木塑雕而成,通体漆金,灿若明霞。何仙姑像端坐莲花台,手持法器——荷花,体态雍容,神态安祥,金童玉女辅以左右。
遗履仙井
原名天花井,又名何仙姑井,传说是何仙姑投井成仙的地方。井边的石鞋模型就是当年何仙姑投井遗留的绣花鞋。古井深达数丈,并不为奇,奇的是家庙周围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带咸味,惟独这里的井水清澈甘甜。用井水沏茶,特别香醇清润,饮此水能强身健体。
仙桃
瓦背屋脊上这棵已有一百多年的桃树,人称“仙桃”。仙桃相传是何仙姑师傅麻姑献寿的仙桃,故又称“麻姑仙桃”。它虽生长在缺土少壤的瓦背屋脊上,而且从不需要施肥淋水,却依旧枝叶繁茂。
[1]每年入春,何仙姑家庙会出现“三多”现象,一是桃花多,元月桃花盛开时节,仙桃满树桃花,花开烂漫。二是人多,仙桃本是神奇之树,加上桃花盛开,香气袭人,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参观。三是果多,仙桃长势喜人,结果累累。据了解,2003年,对仙桃进行义卖,最高一颗仙桃竞投价为5万元,2004年、2005年、2006年最高一颗分别投出8万元、 10万元、12万元,2007年更有一颗卖出13.8万元的天价。
盘龙古藤
盘龙古藤位于小楼镇何仙姑家庙北约300米的仙藤公园,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由青藤绕着一棵古榕树和几棵杂树繁衍而成的。古藤树冠的覆盖范围占了500多平方米。它的茎干如一条卧龙,在地上空中蜿蜒伸展大致有30多米,最高处约有3米多,有些地方甚至完全埋入地下。1986年9月,珠海园林学会专家应邀到这里鉴定,确定古藤的学名为“白花鱼藤”,是我国稀有的植物。但他们也辨别不清楚古藤的源头在哪里。古藤每年6月中下旬开花,花朵状如米兰,为白色,花期约10天,8月结果。
家庙未解之谜
长在庙顶的仙桃
何仙姑家庙瓦背屋脊上长着一棵桃树,虽然枝干不大,但绿意盎然,这便是人们眼中的“仙桃树”,至今已有100多年。这棵桃树虽然生长在瓦背屋脊上,但从不需要施肥浇水,并且基本每年都结果。传说曾有三五好事之徒,爬上屋顶,企图拔掉仙桃,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成功。而在人们眼中,这棵树沾了“仙气”,吃了所结的桃子会福寿延年,因此,每年仙桃成熟季节,许多善男信女都下重金提前订购,而它拍卖所创下的天价也屡屡见诸报章。
没有根的千年古藤
距离何仙姑家庙大约有300米,有一条号称东南亚藤类之冠的盘龙古藤。传说何仙姑成仙后返回家乡,在家庙旁的树林里乘凉。吕洞宾听闻,欣然赴会,匆忙间用神仙拐杖钩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撒手丢掉拐杖,驾起祥云向何仙姑道歉。何仙姑的绿丝带化作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为几棵支撑古藤的大树。
据考证,这根古藤的学名为“白花鱼藤”,是我国稀有的植物,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本是由青藤绕着一棵古榕和几棵杂树繁衍而成,藤树交错,藤根源头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古藤枝干直径最粗处达1.5米,延伸跨度30多米,覆盖面积近500平方米,6月花开时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8月结果。从远处看,这株古藤就像白色的巨龙,气势磅礴。链接
专家视点
何仙姑
出身于女巫
任何神仙的出现,都体现民间的特定心理需要,是某种特定社会文化氛围的产物。陈泽泓研究员为我们解答关于何仙姑传说的几个疑团。
疑问一:
何仙姑是否真有其人?
作为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何仙姑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某些人物的模拟化呢?“在我看来,事出未必无因,但无据可查。”陈泽泓说。他分析,传说中的何仙姑,在传统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使得何仙姑在民间具有可信性。她出身社会底层,能预知祸福,深受封建婚姻制度所害,但又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她投井成仙的经历带有反抗包办婚姻的色彩,但与凡人不同的是,这并不是一种终结,而是解脱和新生的开始,自此,她具备超人的能力,可以云游四方,日行万里,随心所欲。
因此,何仙姑的故事不是一个悲剧,它寄予人们心中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否则,一个单纯投井的村姑,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疑问二:
增城何仙姑何以最“正宗”?
何仙姑的传说在全国不少地方流行,唯独增城何仙姑被视为最正宗,这与增城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有关。增城在东汉时已立县,到唐代时已是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地方。传说中的八九个何仙姑,都在东南和南方沿海一带,这和这些地方女巫的盛行有关。明代的广州府“习尚俗素尚鬼。三家之里,必有淫祠庵观。每有事,辄求珓籖以卜休咎。信之唯谨。有疾病不肯服药而问香设鬼,听命于师巫僧道,如恐不及”。正是这样的氛围,使得增城何仙姑在民间取得更为权威的地位。
尤其是何仙姑成仙之后,又有许多关于她以女仙身份为人占卜的传说,女巫的味道更浓。民间的女巫占卜,在传统社会中是一项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由于她与人神沟通,又能预知人之祸福,在百姓心目中,她们更容易被人神化。因此,福建的妈祖、广州的金花娘娘等很有影响的女神,都是出身于女巫这一行。仙姑之称,有仙女、道姑和女巫各种含义,何仙姑可谓三者兼有之。
疑问三:
何仙姑传说为何长盛不衰?
何仙姑传说延续千年,除了民间对巫术的敬畏等因素,也有官方的因素。民间地方神灵得到官方承认的过程,也是官方利用神灵以推行教化巩固政权的过程。
向何仙姑卜卦助战的事迹,见于增城的何仙姑祠庙的碑记。明代万历两广总督刘继文所撰的《重修何仙姑庙碑记》中,说他出征平乱时,问卦何仙姑,得凭箕授诗:“用兵勇往是良图,惧敌全身岂令谋,将相协心同赞事,何愁山寇不消除”,他于是将惧敌怕死的参将换下来,士气大振,果然获得大捷。刘继文自此对何仙姑之灵佑,十分虔敬,于是下令县里对何仙姑祠重加修葺,并撰文遣官致祭。经过这一个宣传,何仙姑的本领又有了新的长进,作为民间神的性质有了很大的转变,由一位抗婚飞升的道仙而变成一位保土安民的地方保护神了。
随后又不断有官员题写碑记,把何仙姑纳入儒家道德标准的范畴,何仙姑的保土安民作用进一步升华。何仙姑也就在官民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塑造其形象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不断演化延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