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平清盛(1118年—1181年3月20日),日本平安末期武将。十二岁时受特殊拔任左兵卫佐,后任中务大辅(朝廷中务省次官)、肥后守、安艺守等职。后因在平定“保元之乱”(1156)中立有战功、在“平治之乱”(1159)中打败源义朝,逐进入中央贵族行列;并采取联姻办法与皇室结成亲戚关系。1167年任太政大臣,建立平氏政权,为武将执政之始。同年因病辞职,翌年受戒出家,法名清莲(后改为净海),人称“入道相国”。
早期经历平清盛生于元永元年(1118年),是伊势平氏领袖平忠盛的嫡子,生母是祇园女御(女御是当时天皇后宫嫔妃之一),另有一说平清盛生母是祇园女御的妹妹。平家物语中记载平清盛的母亲祇园女御是在怀有白河天皇(法皇)之子後才被天皇赐与平忠盛,因此也有平清盛其实是白河天皇私生子的说法。而平清盛幼年时期颇得白河天皇的宠爱也是此一说法的另一根据。
平清盛在大治4年(1129年)被授予从五位下左兵卫佐的官职。久安2年(1146年),平忠盛因为讨伐海盗有功升任刑部卿,平清盛则接任其父原有的官位从四位下中务少辅兼安艺守。这一役并且让平家掌握了濑户内海的制海权此一莫大利益。之後平清盛与父亲一同致力于扩大在西日本的势力,同时开始信奉位于宫岛的巖岛神社之神祇。仁平3年(1153年)平忠盛去世後,接班人平清盛开始成为京都伊势平氏一族的领袖。
平定叛乱平清盛在保元元年(1156年)发生的保元之乱中与源义朝联合支持后白河天皇并获得最终的胜利,因而赢得后白河天皇的信赖,于是升任播磨守及大宰大贰。然而此后清盛与藤原信西(通宪)联手扩张其权力的企图让藤原信赖与源义朝大为不满,两人于是举兵对抗之。这就是发生于平治元年(1159年)的平治之乱。这场乱事最后由平清盛获得胜利,源义朝被其诛杀,以源义朝长子源义平为首的许多源氏族人均被处死,也被捕的义朝三男源赖朝则被处以流放至伊豆国之刑罚。自此,平清盛打下了武家政权的基础。
鼎盛时期平治之乱结束后,一开始平清盛支持年少的二条天皇亲政,不过在其妻平时子的同父异母妹妹平滋子与退位的后白河上皇生下宪仁亲王(后来的高仓天皇)后,平氏一族就开始期望宪仁亲王能够继承天皇之位。这造成了二条天皇的不满,并且因此将平时子及平滋子之兄平时忠处以流刑。反之平清盛逐渐向後白河上皇靠拢。在二条天皇因急病过世后,平清盛和后白河上皇联合册立宪仁亲王为皇太子。
之后平清盛和后白河上皇之间的关系还延续了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同时他的官位也节节高升,从永历元年(1160年)升任正三位参议,应保元年(1161年)升任检非违使别当,永万元年(1165年)升任兵部卿兼权大纳言,仁安元年(1166年)从正二位春宫大夫升任内大臣。仁安2年(1167年)并且打破惯例,未经升任左大臣及右大臣的程序便直接升为正一位太政大臣,平清盛也因此成为从一介武士位极人臣的第一人。
然而不久后平清盛却突患重病,甚至一度病危,因而平清盛只担任了三个月左右的太政大臣便辞职归隐并且出家,之后人称「相国入道」(入道是出家的意思)。不过他并未因此释出实权,仍然掌控大局。同时平氏一族也盛极一时,不但独占朝中的重要官职;在全国各地拥有多达五百多座庄园,并且因为推动日本与中国宋朝之间的海上贸易而赚取暴利。因此才有了平时忠口中的「没有平家一族,其他人就没法生存。」(平氏にあらざれば人にあらず)。
死亡养和元年(1181年),来自平家势力大本营--西日本伊予国的河野通清、河野通信父子及丰後国的绪方惟能、臼杵惟隆、佐贺惟宪等地方势力也举兵反抗平氏。在东日本,支持平氏的佐竹氏也被源赖朝讨灭,反抗平氏的声浪在各地方兴未艾。身处此一困境的平清盛则在此时开始建立以京都为中心的新平家体制,设立了惣官、总下司等官职。随之又命越後国的城资永、城助职(长茂)率兵攻打源义仲。然而,平清盛却在同年二月底因为染上热病而倒下,闰二月四日在九条河原口的平盛国屋敷逝世,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