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百花石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广元百花石刻是四川名特产品。广元白花石刻历史悠久,相传从隋、唐开始,艺人们就利用当地一种细密柔润、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和淡绿色石层),因材施艺,雕刻成各种石屏、砚台、笔筒、花钵、花瓶、烟缸、果盒等日用器皿,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品,被中外誉为“百花石刻”。解放后,广元石刻有了极大发展,创造了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梅花笔筒;玲珑秀气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和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嫦娥奔月”、 “苏武牧羊”等石屏,以及以山水、虫鱼、花草为表现内容的作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深受各界人士的赞誉[1]。

广元百花石刻

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到了近代,白花石刻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风格。以浓厚的地方特色及精湛的雕刻工艺形成一绝,被誉为全国四大名刻之一,著称中外。

据《辞海》艺术分册工艺美术章雕刻工艺一节记载:四川广元地区出产的富有特色,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工艺品,被中外誉为广元白花石刻。(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第409页)

《广元县志》文化卷,第二节群众文艺中第六项工艺美术,首先介绍了广元白花石刻。广元县志记述了白花石刻的历史状况。县志中介绍道,白花石刻始于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县北太平乡一带白花石(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绿色石层中显出白纹),刻制石砚出售。光绪末年,巴中魏喜先、魏礼先来广随叔学艺,后在县城北街(今市中区幼儿园南)开设“老铁笔斋”,因料设计,雕刻成带有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的石屏、砚台、笔筒、花钵、鱼缸、石瓶等工艺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书法家于佑任路过广元,见魏氏所刻“苏武牧羊”砚台,十分称赞。新中国成立后,石刻社艺人在广元县城东山办石刻社,继承发展石刻术,生产高雕镂空的“飞龙”石砚、“梅花”笔筒,玲珑剔透的“松鹤”花瓶、“荷花”鱼钵,以民间传说、山水景色为题材的“嫦娥奔月”、“剑门雄关”石屏。产品曾参加历届省和全国工美术展览。1956年全国工艺美术代表会上,朱德委员长曾亲切接见魏礼先等艺人并合留念。1978年起,部分精品被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展出.1979年石刻老艺人张礼荣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制作人员代表会,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