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角线论法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对角线论法”就是“反证法”的别称

【反证法】 间接论证的一种。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题即反论题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为真。其论证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求证] A(原论题)

[证明] (1)设非A真(非A为反论题)

(2)如果非A,则B(B为由非A推出的论断)

(3)非B(已知)

(4)所以,并非非A(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5)所以,A(非非A=A)。

学习反证法应把握它的一般步骤:

反设:假定所要证的结论不成立,而设结论的反面(否定命题)成立;

归谬:将“反设”作条件,由此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

结论:因为推理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成立。

反证法是在中学平面几何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证明方法。在讲到直线性质:“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时,就用了反证法来证明:

若两直线不只有一个交点,如有两个交点 C、C′,则经过此两点便有两条直线。这与“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公理矛盾。故原命题成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