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桥中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北京天桥中幡

所属地区:北京·宣武区

遗产编号:BJⅥ-1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艺术团

遗产级别: 市

技艺概述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它的主干是一根10米长短的粗短竿,竿顶悬挂着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也称标旗,旗的正面绣着诸如“万寿无疆”之类的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会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考究的中幡还会在竿顶加上一层乃至数层由彩绸、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被称为缨络宝盖,在舞弄起来时色彩和声音都很优美。舞毕后需保持中幡的直立不倒,还要高高抛起,稳稳接住,动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轮换地作为支撑点。中幡的动作有霸王举鼎、老虎撅尾、苏秦背剑等26种之多。

中幡起源于晋朝,距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记载。清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皇旗佐领,属内八档会之一,且受过皇封。同时,又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老北京文化尤其是老天桥文化的缩影。

北京的天桥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清康熙年间,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清末民国初年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各种曲艺杂耍遍布其中。尤以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游客欢迎,主要有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艺人率众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宝三跤场在宝善林先生的执掌下,与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在此切磋技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宝三跤场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一同消失。改革开放后,第三代传人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民办民俗文化艺术团体--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这一天桥绝活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但是天桥中幡仍然存在着后继乏人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