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

所属地区:北京·密云县

遗产编号:BJⅤ-5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密云县文委

遗产级别: 市

技艺概述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表演,另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伴奏的说唱曲艺形式。其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陪都承德,在承应为清陪都承德行宫提供娱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碰创融合的产物。在宫内称“清音会”,后流入民间。之后又被艺人们带到京南、天津、河北安次(廊坊)一带。其中,传到安次的五音大鼓在京津一带发生变异一分为二,其中一支经河北省安次、兴隆传入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保存至今。现已流传100余年。 五音大鼓的“五音”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在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个曲种中各取其中的一个曲调,融汇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曲艺品种。几种曲调来回变换,音韵悦耳动听。五音大鼓的唱词和书目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词曲用字用韵工整、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文学性很浓。书目内容丰富,有较强的教化作用和娱乐功能。代表性节目有:报母恩、水漫金山寺、新世纪新密云等。密云县蔡家洼村五音大鼓使用的乐器历史悠久,其中瓦琴、打琴更为珍贵。

现存的五音大鼓说唱组合是:齐殿章、齐殿明、贾云明、陈振泉、李茂生五位老艺人。由于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的变化,加上五位老艺人年事已高和演奏技巧难度较大,后人继承困难,造成五音大鼓的传承危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