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胡子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蟾胡子鲇(Clarias batrachus)

异名:

Clarias assamensis Day, 1877,

Clarias jagur (Hamilton, 1822),

Clarias magur (Hamilton, 1822),

Clarias punctatus Valenciennes, 1840,

Macropteronotus jagur Hamilton, 1822,

Macropteronotus magur Hamilton,1822,

Silurus batrachus Linnaeus, 1758

俗名:Walking catfish

源产地:

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Borneo (FishBase, 2003)

引入地: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美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英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关岛、泰国(FishBase, 2003)。可能已经进入菲律宾(Nico, 2005)。

特征:

有须4对,体无鳞,背鳍很长,约占体长的 2/3,臀鳍也很长,均无硬刺,昼伏夜出,觅食动物性饵料.分布于长江和长江以南各水体.具有补血、滋肾、调中、兴阴之功效.

进入新环境的途径:

水产养殖,如从泰国引入到中国香港(FishBase, 2003)

观赏目的,如从泰国、爪哇和印度尼西亚引种到美国(FishBase, 2003)

宠物贸易,如1960年代被水族馆从泰国引入美国弗罗里达州(Courtenay et al. 1986)

蟾胡子鲇体灰白或灰棕色,体侧常有斑点。经济鱼类,在市场上为重要的食物鱼类,常以活体、鲜鱼和冰冻的形式出售(FishBase, 2003)。在美国弗罗里达州此鱼常侵入水产养殖厂,捕食鱼苗。为了保护鱼苗,养殖者建起了围栏(Nico,2005)。其也捕食蝌蚪(Baber and Babbitt, 200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