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安徽 · 池州 ·东至县
文化遗产名称:木塔平安草龙
遗产编号:Ⅲ-2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池州市东至县
遗产级别: 省
传说记载公元1164年,木塔方氏由河南禹州经安徽徽州迁至肈基(今木塔),繁衍生息。百年后,当地暴发虫灾及人瘟,禾木枯败,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生命濒临灭绝。上天雷公闻息,急派东海龙王就近前往查看,疗救苍生。海龙王受命,前往灾区,四处一走,惊骇泪流。遂化身为一郎中,施药救人,并治虫害。于是百姓康复,禾木转生,一切恢复正常。一天,在方氏族长的带领下,全族人员围跪于郎中周围,磕头拜谢,抬头一看,却不见郎中踪迹,只见一条青龙腾云而去,大伙这才明白原有神灵救助。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为纪念神龙,感谢上苍,方氏家族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取田间刚收割的稻禾捆扎草龙,全身插满香火,由九名青壮年抬着游行于街道和村落之间,所到之处,群众燃放鞭炮,跪地拜迎。游龙时锣鼓相伴,声势热闹,民意虔诚。一则纪念神龙,二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历史记载木塔草龙灯始于宋朝后期,至元朝时期蒙古族专政,担心人数众多的汉族聚众谋反,推翻政权,于是禁止汉族民间一切民众聚集性活动,方氏家族游草龙灯的习俗,随之淡落。至1402年(明洪武年间)提倡恢复汉族文化,方氏家族草龙灯复兴,并随朝代更替,赋于更多的文化内涵。江西浮梁居士计安邦题咏紫垣腾跃见于田,拱揖千家气势全,八佰钟声龙会集,商贾共展万斯年,此诗正是当年草龙灯隆兴的见证。近年代,方氏草龙灯年年举办,从未间断。不但对传承习俗给予了丰富和健康发展,同时赋于了加强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蕴含。
艺术表现草龙灯游行时伴有音乐,锣鼓和舞蹈。到了近期,又加入了现代的唢呐与洋号。音响不仅铿锵、奔放,而且细腻、流畅,强弱互衬,悦耳动人。九名游龙者,身体健壮,步伐轻盈,左闪右挪,前后协调,首尾连贯。加上烟花、香火及灯光的映衬,真如同蛟龙出海,气势凛凛。
继承发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技艺等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木塔方氏草龙灯更是乘浪而上,逾显精彩,它不但继承了传统的习俗,也赋于了新时代内涵。古时的草龙灯不过是方氏家族的族习,一切活动局限于本族,而现在方氏草龙灯已走出族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庆祝活动,通过草龙灯的举办,民众之间增加了往来,密切了亲情,构建了社会和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