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河北 · 邯郸 · 魏县

文化遗产名称:魏县土纺土织技艺

遗产编号:1—8—2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邯郸魏县

遗产级别: 省

详细介绍魏县地处河北省南部,位于邯郸市东南51公里处。魏县夏朝时为观户国,战国时为魏武候别都,秦始皇时名刺蒲,属邯郸东郡。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置魏县,沿袭至今。

魏县土纺土织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麻纺织转入了棉纺织业。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机具和技术改革影响下,魏县土纺土织业得到了发展,用土布做成的衣服、被褥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须用品。魏县土纺土织业历经明、清,到民国和解放初期达到鼎盛时期,全县农村家家备有纺车、织布机,成年妇女都会纺花织布。

魏县土纺土织技艺繁杂,有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12道工序。决定土纺土织布条格、花纹的关键工序是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和缯的多少。缯有二页缯、三页缯、四页缯三种,二页缯用单梭能织白布、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能织出多样的方格布。魏县土纺土织经过广大妇女长时间的生产经验,创造出的条格、花纹布多达二百余种。方格布有“石榴籽儿”、“席子纹”、“ 筛子底儿”、“苏联大开花”、“苏联小开花”等一百余种;条纹布有“合股线”、“菜瓜道”、“黄瓜道”、“半个脸”等五十余种;三页缯、四页缯布有“阴阳脸”、“油菜绿”、“鸭梨黄”、“七色八棱图”、“豆腐丁儿”等五十余种。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土布生产渐渐被冷落。

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重新认识到棉布渗汗保暖、无毒保健的优点,穿用棉布在农村、城市重新兴起。据调查,目前全县有一百多个村,三千多户置机生产土布。到1983年,魏县土纺土织生产除手纺手织传统工艺外,又增添了由机纺线手工织布的新工序。目前全县有三家机线、整经加工点,促进了魏县土纺土织生产的发展。

当前,由于老年人相继去世,青年人不再愿意学习,土纺土织的技艺存在着严重失传威胁,保护任务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