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释义词目:夹注[1]

拼音:jía zhù

英文:interlinear notes

详细解释

1. 指水流从两面汇注入一条较大的河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 渭水 自 落门 东至 黑水峡 ,左右六水夹注。”

2. 夹在书中正文下的注解,字体比正文小。

唐杜荀鹤《戏题王处士书斋》诗:“欺春祇爱和醅酒,讳老犹看夹注书。”

概述夹在正文中间的注解。夹注是书籍、文章的一种注解形式。注解形式一般分为三类:排印于文章末尾的称为“篇末注”,排印于书本当页地脚的称为“面末注”(或称为“脚注”),排印于正文中间的称为“夹注”。中国古书多用夹注。夹注的形式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也有变化。古人刻书竖排,夹注多双行并夹于正文中间,称为“双行夹注”。夹注字形比正文细小。

随着标点符号的普遍使用,以及横排印刷的流行,夹注在使用“夹注号”(如各种形式的括号)的情况下,字形可同正文一般大,但为了便于区别正文与注文,注文多变换字体。横排印刷一般不用双行夹注,多用夹注号标明夹注文字。

夹注的内容是随着“注解”涵义的延伸而不断扩大的。《周礼·天官冢宰第一》疏:“注者,于经之下,自注己意,使经义可申,故云注也。”“注”之古义为解释“经义”之意。夹注内容其初也只限于注疏“经义”,后来发展为包括标明读音、训诂文字、辨别语词、分析章句、考证名物、推求义理、校勘异文,以及注明出处等等内容。甚至连资料性的附录也都可以杂于注文之中。由此可知,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不仅夹注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夹注内容也在不断扩展。但是夹注的宗旨是不变的,即为了方便读者,使之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正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