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南翔小笼馒头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已有100多年历史。南翔馒头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清代同治十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用精白面粉紧酵为皮,选精猪腿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成冻,拌入馅肉,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每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每只加馅3钱,折褶14个以上。出笼时呈半透明状,形如荸荠,小巧玲珑。古猗园南翔小笼于2002年6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上荣获金奖。在第十二届全国厨师节又获“中国名点”称号。相关资料:

名闻遐迩的南翔小笼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南翔小笼馒头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后曾称南翔大馒头,由于方言的关系,上海人俗称的“南翔小笼馒头”,并不是北方人所指的“馒头”,而是以皮薄、馅大、汁多、形美着称于世的包子;又由于其用文火和小笼来蒸制,所以上海人又称其为“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历经岁月的沧桑,它在中国食品点心史上是一种享誉中外的精美点心,如今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