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上锣鼓一般是双方对垒,它的表演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排锣”,以整齐缓慢的节奏酝酿情

绪,聚集同伙;“流水”由小鼓引领,节奏加快,花样增多,向对方开始挑战;“上鼓”敲打进入高峰,鼓手蹲马步,敲锣者一脚踩地一脚踏鼓,呐喊着轮番上鼓,敲铙钹高举头顶,节奏急促,气氛热烈;“乱刮风”,则锣鼓铙钹齐响,把气氛推至高潮;最后是背鼓追逐,火把高举,火堆熊熊,火铳震天形成一个喧嚣震撼的壮观场面。
上锣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曾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进行了播放,并先后在《陕西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化艺术报》进行了报道,参加渭南市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演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基本特征东雷上锣鼓经历了长期的衍变,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也显示了以下基本特征:
1、高亢激越的阳刚之美。上锣鼓使用大铙重十多斤,且要高过头顶,具有很强的扩展与穿透力,使东雷锣鼓高亢激越、铿锵有力。

2、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上锣鼓表演时以小鼓引领,形成一问一答的艺术效果十分动听,它的“排锣”、“流水”,鼓点别致,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恰到好处。
3、高潮中的拙朴之美。上锣鼓的上鼓阶段,鼓点简捷有力,执锣者在鼓点间歇之间轮番上鼓,把气氛推向高潮。
相关器具上锣鼓主要打击器具有:大鼓(鼓腰钉有铁环),小鼓、大铙(黑老鸹)、中铙、大锣。表演时表演者配有马铃、插着鸡毛的草帽、核桃皮眼镜、簸箕等附加道具,给人以怪诞、滑稽的感觉。
历史渊源东雷上锣鼓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的缩影。远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莘国”(亦名有莘国),《孟子》一书就有“伊尹耕于有莘之野”的记载,《吕氏春秋》中有汤命伊尹作“大镬乐”的记载,“大镬乐”的锺,即是现在的铙或锣,在我国古代巫与舞相通,锣鼓在古代已成为占卜、祭祀的形式,上锣鼓至今尚有祭祀、跳巫、驱邪的痕迹。由此可见,上锣鼓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说它是由古老的祭祀驱邪的民间舞蹈衍变而来。
主要价值研究价值上锣鼓的产生发展和保护工作对于研究我国舞蹈史、民俗史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观赏价值上锣鼓是舞蹈与打击结合的民间表演艺术,既可进行广场表演又可进行舞台表演,其铿锵有力,动人心魄,激人奋进的感染力和阳刚之美,深受群众喜爱。娱乐价值上锣鼓表演不需要有严格的场地,表演容量不受人数限制,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做好保护和推介工作,对于凝聚人心,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承谱系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家庭地址
一 代
马有弟
男
1921年
班社师传
1931
坊镇东雷村
马孝娃
男
193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存弟
男
1933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虎哲
男
193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虎彦
男
193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永夫
男
193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地科
男
193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民生
男
194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绪乾
男
1946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进科
男
1933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云龙
男
193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振福
男
194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振生
男
194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拴柱
男
194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二 代
马根乾
男
1949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发乾
男
195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笃乾
男
1953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万乾
男
195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五万
男
197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张改民
男
195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金盈
男
1959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兔娃
男
1950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增民
男
1963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德广
男
195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振虎
男
1956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正民
男
1949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继朝
男
195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正杰
男
1959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笃学
男
194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振中
男
194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增富
男
195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笃杰
男
196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笃厚
男
195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三杰
男
195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进海
男
195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福荣
男
194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后录
男
194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孟康
男
1950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优宁
男
195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栓虎
男
195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增荣
男
194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现生
男
194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勤学
男
1960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会民
男
195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连科
男
196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振明
男
1949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秦德虎
男
194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现云
男
195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笃信
男
195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正军
男
194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昌信
男
195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存兴
男
194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顺奇
男
195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振录
男
195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振海
男
195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福太
男
1955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金兔
男
195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三 代
马志宏
男
1970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恩峰
男
1976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永锋
男
197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六绪
男
198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 龙
男
1986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 宏
男
1969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 让
男
1967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金虎
男
1973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晓锋
男
196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晓亮
男
1973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优明
男
1972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 峰
男
197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绪功
男
1971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志宏
男
1973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兴龙
男
196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丙木
男
1966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兴峰
男
1978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根兔
男
1954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马小亮
男
1972年
班社师传
坊镇东雷村
濒危状况1、表演队伍后继乏人。随着老艺人的去世,青年一代参与人数的减少,传承体系不能够理顺等原因,使表演艺术无法全部继承,造成表演人才后继乏人。
2、表演质量严重下滑。由于现代艺术的冲击,青年人兴趣的转移,加之主要表演能手长年外出打工,迫使上锣鼓表演无法组织。
3、表演道具数量不足。主要是鼓、锣、铙数量不足,参差不齐,表演服装不能统一,严重影响了表演效果。
保护计划主要保护内容1、保护这一民间鼓舞不使失传。
2、扶持传承人。
3、组建、壮大表演队伍。已采取的保护措施1、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东雷村锣鼓民间艺人协会。
2、定期召开研讨会,制定上锣鼓保护改革方案。
3、建立队伍。选拔青年人参加表演队伍,进行专业培训。
4、整理乐谱,加工创新表演形式,打造舞台精品。十年保护目标用十年时间建成有数量、有质量的表演体系,形成广场、舞台表演两支队伍。将上锣鼓列入陕西民间艺术经典,向国内外推介和展示。五年保护工作计划2006年 摸底调查对东雷上锣鼓生存状况进行了解。
2007年 组建百人表演队伍,达到有阵容有气势。
2008年 规范保护组织,实行保护、演出一条龙。
2009年 成立专业表演队伍,搬上舞台、进入广场。
2010年 扩大范围壮大队伍,与旅游联姻,打造精品。五年主要保障措施1、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
2、资金上列入财政预算。
3、管理上纳入有关领导责任制。建立机制1、用五年时间建成规范的上锣鼓表演管理体系。
2、成立理论研究、管理,推介组织,扩大对上锣鼓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