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式外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形式2009年5月31日,美国财长盖特纳将在6月1日—2日对中国进行访问。他此行一是向中方通报美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了解中国相关措施的实施情况,二是就定于2009年夏季举行的首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准备工作与中方进行沟通。

[1][2]值得注意的是,盖特纳特别强调,他不会继续外界形容的对华“抱怨式外交”策略。盖特纳表态:“中国对美国投下信任一票,美国也应对中国投下信任一票。美中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互投信任一票不仅对彼此都有利,也对世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

背景美国一些官员常用一些“抱怨式外交”策略同中国进行交流,非但难见成效,反而常遭诟病。金融危机迫使奥巴马政府与中国打交道的方式转向务实。

在盖特纳前,最爱拿所谓人权问题抨击中国的是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早前希拉里访华同样没有抱怨中国,反而再三感谢中国购买美债。此次,盖特纳访华,他重申,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美中关系。

分析实际上,从目前的中美关系态势看,加强美中在重大经济政策上的协调,更好应对当前经济危机,才是盖特纳此次北京之行的重要任务。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马克斯·鲍卡斯认为,当前美国财政部的首要国际任务,就是加强美中经贸关系。

这一点,其实也是美国各界的广泛看法。尽管对中国的定位存在疑虑,但中国将越来越举足轻重,是各方公认的事实。加强与中国接触,共同合作应对当前危机,是奥巴马政府的一个必然选择。

意义珍视、推动双边关系,需要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扩大、实现共同的利益,需要加强对话和交流。中美双方达成的“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的共识,实际上已为摈弃“抱怨式外交”作了最合适的注脚。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在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危机的当今,更当同舟共济。少一些指责和抱怨,多一些关照和合作,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提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