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怪龙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重怪龙(学名:Peloroplites)是种结节龙科恐龙,化石发现于美国犹他州艾麦里县,年代属于白垩纪晚期。重怪龙的身长约5到5.5米,与同时代的蜥结龙相当,是已知最大型的结节龙科恐龙之一。

叙述重怪龙的正模标本(编号CEUM 26331)是一个部分颅骨,发现于犹他州的雪松山组的Mussentuchit段,年代属于阿普第阶与阿尔比阶,约1亿1600万到1亿900万年前。相同地点还发现许多骨骼化石,被标记为副模标本。模式种是雪松山重怪龙(P. cedrimontanus),是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等人在2008年命名。属名意为“异常重的”;种名则是以雪松山脉为名。

重怪龙的颅骨长度为56厘米,宽度为35.5厘米。头顶略呈圆顶状。重怪龙的前上颌骨没有牙齿;目前只有发现一颗上颌骨牙齿,形状类似孔牙龙(另一种相同时代的结节龙科)的牙齿。目前只有发现下颌的后段。

除了后肢以外,已发现身体的各部分化石。重怪龙具有6节愈合的荐椎,与林木龙相同。肠骨的形状异于其他结结龙科,但这可能是化石化过程遭到外力变形的结果。重怪龙的尺骨长而笔直,与大部分结节龙科不同。距骨与胫骨之间没有愈合。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学重怪龙的化石发现于泥岩层,该地点还出土乌龟、翼龙类、腕龙科、甲龙科的雪松甲龙、以及禽龙类…等化石。重怪龙、雪松甲龙、蜥结龙都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北美洲,皆是已知最大型的结节龙科恐龙。蜥结龙的化石主要发现于怀俄明州与蒙大拿州的Cloverly组;某些发现于雪松山组的蜥结龙,可能属于重怪龙。

甲龙类恐龙是群四足草食性恐龙,以低矮的植被为食。科学家们根据重怪龙的大型牙齿、结实颌部,推测它们以较坚硬的植物为食。

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蜥形纲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Ornithischia

亚目:

装甲亚目 Thyreophora

下目:

甲龙下目Ankylosauria

科:

结节龙科 Nodosauridae

属:

重怪龙属Peloroplites

Carpenteret al., 2008

种:雪松山重怪龙P. cedrimontanusCarpenteret al., 2008 (模式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