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初名“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3年12月2日成立于法兰西共和国巴黎。主要发起人有曾琦、李璜、李鲁之、李不韪、张子柱、胡国伟、何鲁之等人。1924年3月1日在巴黎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发起人均被推选为中央委员,还推选曾琦为委员长,何鲁之、李璜、张子柱、李不韪、胡国伟、段震环分掌内务、外务、宣传、组织、训练、总务各部。1929年8月20日在沈阳举行第4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定名为“中国青年党”。该党由地主、资本家、军阀、政客及部分知识分子组成。抗日战争期间,一部分成员公开投靠日本。解放战争期间,进一步依附国民党政权。该党于1949年随国民党去到台湾。
该党赴台初期,在政坛上尚能发挥些微小影响,在一些民意代表选举中还能获取一些席位。但在50年代后,其实力明显衰退,在政坛上难以发挥制衡作用。导致这种状况的内因是党内派系林立,外因是国民党分化控制。在台湾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退职之前,青年党在“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中有50多个席位,但在台湾的第二届中央“民意机构”中则无一人当选。
青年党自成立之后,内部一向不统一,到台湾后,各派别间的斗争逐渐公开化。1986年12月27日,青年党召开第14届三中全会,通过了15项党务革新提案,确定了争取报禁开放、制定政党法、政党地位平等、政党经费应由国库平均负担等为该党未来目标
详细资料中国青年党
主席 简吉元
荣誉主席 无
秘书长
成立 1923年12月2日
于法国巴黎
总部地点 台北县新庄市裕民街19巷14号4楼
党员人数 不详
政治立场 国家主义 反共主义
国际组织 无
网站
中国青年党为中华民国的一个政党。
目录
* 2 参照
历史中国大陆时期中国青年党的前身为少年中国学会,中国青年党于于1923年12月2日于法国巴黎成立,参与者为留法的留学生如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等人,原为留学生组织。1924年,曾琦、李璜等人返回中国,于上海发展组织,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后定名为中国青年党。
1926年,青年党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曾琦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此时自我定位为一「革命政党」,以「国家主义之精神、全民革命的方式外抗强权,力争中华民国之独立与自由,内除国贼,建设全民福利的国家」为宗旨。以国家主义为中心,并且反对共产主义,本身本来是一个秘密组织。组党前后,即与共产党展开武力对抗。青年党直到1929年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后,才公开活动。
1932年于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于复先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由左舜生接任。后来以抗日为名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1937年中国青年党并参与重庆国民政府的国民参政会并取得合法地位。1938年再度选举曾琦为委员长,1945年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决议定位由革命政党改为普通政党,改委员长制为主席制,并由曾琦担任党主席。
青年党与中国民主社会党参与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工作。195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为非法组织。台湾时期1949年后中国青年党迁台,并且重新于台湾建立党组织;同时于台湾发展组织,包括苏洪月娇、李万居与郭雨新等党外人士都曾以青年党身份参与并且当选。1949年虽然青年党迁往台湾,党主席曾琦及其后的代主席李璜皆未至台湾,导致党内长期分裂。直到1968年左舜生来台,推动党的团结,并促请李璜回国,才于次年完成党的形式团结。青年党与民社党由于参与制宪,成为党禁之下台湾合法的两个在野党。1980年代由党籍增额立委谢学贤领导的青年委员会,在李璜支持下,试图进行党的改造,遭到内部其他团体的杯葛,党禁开放后,成员更分裂自组青年中国党、中国民主青年党、中国民主正义党、中国联合党、中国团结党、中国自由民主党、中国统一党、中国铁卫党、中国国安党、民主行动党等十余个政党,然皆无足够的政治影响力。
中国青年党自我定位为「永远的在野党」,但是在迁台之后一方面由于过度依附于中国国民党,导致失去在野党机能,曾经被黄信介指为「花瓶政党」;另一方面由于持续内哄,导致在党禁解除之后,陈翰珍等人相继出走自行组党,中国青年党于是成为小党,丧失政治版图。中国青年党自从解严之后虽然历次选举都有推荐候选人,但是都无人当选。由于国会全面改选后,青年党失去国会席次,在台湾政治舞台上的意义大为降低。
目前中国青年党党主席为简吉元。
国家主义派开放分类: 理论
国家主义派指中国青年党,当时以其外围组织“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公开进行活动。组织这个政团的是一些反动政客,他们投靠帝国主义和当权的反动派,把反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当作职业。
其首领及其主要创始人为曾琦,1892~1951,四川隆昌人。曾在留学法国期间成立中国青年党。回国后创办《醒狮》周报,反对国共合作,煽动蒋介石镇压共产党人。但在抗战中,曾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6年任“国大”主席团主席,次年4月参加蒋介石政府,1948年秋赴美,鼓吹美国应继续援助。
主要理论是《中国之青年与共和之前途》一文。这组后来被结集出版、定名为《国体与青年》的文章,曾琦杂糅了“国家主义之父”费希特与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众多观点,并结合中国的救亡需要,形成了“国家主义”主张。他认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只有化以往的“文化主义”为“民族主义”,唤醒大多数民众参与救亡,国家才可能生存发展。
毫无疑问,这样的观点,能够赢得众多青年的认同,其与"世界主义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待苏俄的态度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