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基本概述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北端沿海地带。由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临高白蝶贝县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84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白蝶贝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总面积约343平方千米。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3~25℃,年均降水量1417毫米。白蝶贝属国家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为世界稀有的珍珠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药用和装饰的珍贵资源,零星分布于海南省临高和儋州部分海域。气候环境境内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3~24℃,1月份平均气温16.9℃,7月份平均气温为28.3℃。年平均雨日为135.9天,降雨量为1417.8毫米。5~10月份为雨季,雨量占全年的85%。年平均强风有3.1次,年平均风速达3.5米/秒。因地处岛西北部受台风影响较小。历史沿革1984年成立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临高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白蝶贝资源保护管理的公告》。保护区管理机构规定每年3~9月为重点整治非法捕捞作业工作时间。2006年临高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保护区内非法捕捞活动进行专项整治,3~6月间,共查处非法捕捞白蝶贝案件30多起。白蝶贝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临高县沿海。[1]保护对象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白蝶贝,亦称大珠母贝,属珍珠贝科,英文名为Pearl oyster ,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现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贝壳呈蝶状,左壳稍隆起,右壳较扁平,前耳稍突起,壳表面呈棕褐色,壳顶鳞片层紧密,壳后缘鳞片层游离状较明显。贝壳内面珍珠层较厚,呈银白色,边缘稍呈金黄色或黄褐色,铰合部厚,贝壳内面中央稍后处有一明显的闭壳肌痕。白蝶贝的最大壳长可达320毫米,体重约4.5公斤。最大年龄为12龄。白蝶贝多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喜栖息在珊瑚礁、贝壳、岩礁沙砾等底质的海区,以足丝营附着生活。栖息水深可达200米,以20~50米居多。栖息水温的适温范围为15.5~30.3℃,水温降至13℃时,基本停止活动。白蝶贝是世界上人工培育珍珠的最佳珠母贝,因它培育出的珍珠颗粒大、质优、色美、光泽迷人,贝壳也是工艺美术的高级原材料。国内外对白蝶贝的过渡捕捞以及环境的污染,造成了资源的剧减。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世界各国都采取积极的措施。[2]保护区存在问题1.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与人员
2008年海南省人大通过“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29条明确建立儋州市、临高县白碟贝自然保护区,依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应设立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保护区管理职责,而现由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代管,造成管理法律行使应用主体不明确,管理职责不到位。由于没有设立机构,人员只能从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抽调,造成管理人员责任不清,日常管理工作自然得不到保障。
2.保护区管理经费没有保障
保护区成立以来,没有财政专项保护经费,仅靠当地主管部门根据渔业法要求开展水产资源保护,从中列支部分经费用于执法活动,而行使日常管理的渔政处为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主要靠渔业执法过程中对渔业违法行为进行罚款来维持开支,如此的经费来源渠道,如何能够保障他们行使保护区管理职责,就简单的日常巡查、管护经费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制定管理目标与发展规划,也谈不上开展资源监测。
3.保护区资源分布情况不清
儋州市、临高县白碟贝自然保护区是在80年代初期,经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从保护海南白蝶贝珍惜物种的角度设立的水产资源保护区,面积较大,范围较广。自成立以来,没有开展全面的资源调查,从最近几年开展局部海区调查结果来看,白碟贝已经非常难采到,在执法过程中,仅查出12只渔船的非常捕捞作业,且罚没的白蝶贝个体小(5厘米),数量少(5个),由此看来,是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还是其它原因。对保护区管理部门而言,白碟贝资源分布如何,资源量如何,情况不清,开展保护管理就谈不上。
4.缺乏管理目标和规划计划
儋州市、临高县白碟贝自然保护区是由渔业资源保护区类转变成自然保护区类,依照渔业法要求,规定终年禁渔;无特许渔业许可证船只,不得进入保护区生产,而划定保护区范围界线为25米等深线以浅内水域,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边界地形变化而变,再者未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规进行功能区划出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进行分级管理。保护对象为白碟贝,然而,作为自然保护区,保护除白碟贝外,还包括其生态系统,其栖息环境等。保护区设立以来,由于法规规定和管理部门认识上不清晰,没有针对保护区制定相关的管理目标、没有进行保护区功能规划,管理计划,使保护区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对渔业资源管理阶段,也只是体现其作为自然保护区管理要求中的小部分职能。改进建议1.要依据法律规定,规范保护区管理
儋州市、临高县白碟贝自然保护区既然是海南省人大通过“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规定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其主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要认真研究,尽快编制方案,向海南省政府申请批准成立保护区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落实管理经费,使保护区管理走向正轨。
2.开展科学调查,编制功能区划
儋州市、临高县白碟贝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不清楚,特别是儋州市白碟贝自然保护区内沿岸为洋浦保税区,有海南省重点工业、港口,如没有科学调查,对保护区开展功能规划,按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未进行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按照核心区进行管理,势必严重影响洋浦保税区建设枢纽港口的发展,影响到海南省经济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本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管部门应尽快向省政府反映情况,争取申请专项经费,开展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研究,查清所划定范围内白碟贝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展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对有白碟贝资源分布区域划定核心区,开展严格保护,如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要结合海南省西部工业发展布局,合理规划,如确无保护区价值,可以通过科学论证,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重新划定保护区范围,使值得保护的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能促进西部沿岸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达到发展区域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资源保护协调。
3.实施资源修复保护工程
白碟贝作为世界上稀有的优质珍珠贝,对我省海洋珍珠养殖产业有重要意义,今年来,我省科研部门加强对白碟贝育苗技术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白碟贝种苗培育,在保护区划定的核心区开展白碟贝资源修复保护工程。[4]
2.广东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该区是198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位于雷州半岛西侧,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1´~109°48´,北纬20°32´~20°44´,面积为46864.67公顷。面积47333公顷,其保护对象为白蝶贝、江珧、蚶类、长竹蛏、棒锥螺等及其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雷州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海水终年温暖不冻。年均温在23℃以上,最冷月均温超过15℃,极端最低温一般大于4℃,全年无霜。0℃左右低温仅见于个别年份。年降水量1300~1700毫米,由东向西渐减。降水集中夏、秋两季,多暴雨。12月~翌年3月的降水量不及年总量的10%,且年变率大。一般10年有6年春旱。海陆风明显,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均风速3.5~4米/秒。夏秋间多台风暴雨。
保护区的海底资源丰富,水质清新,透明度高,比重稳定,水交换量大,风浪小,饵料丰富,特别是北和镇徐黄、刘张一带近岸海区,在约20海浬长的海底地质多为沙砾、岩礁构成,水深适中,为许多珍稀贝类及经济贝类等海洋资源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长繁殖环境。动植物资源是中国大陆沿海保护最完好、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热带典型生态系统之一。是中国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近岸典型,其核心区至今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保护区已记录的559种大型水生动物种类中,有儒艮和中华白海豚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珠母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共有30种水生动物受到国家法律或国际公约保护,还有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极危、濒危、易危物种名录40种,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热带近海珍稀水生动物的避难所。历史沿革1983年广东省最早设立的海洋与渔业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成立了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2006年设立雷州珍稀水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并申报国家级保护区;
2007年审核并通过为雷州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处为省海洋与渔业局直属事业单位,其站址设立在保护区核心区即北和镇刘张村海边附近,其宗旨及业务范围是:保护白蝶贝,维护生态平衡,按照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