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山塘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景点来源苏州西南(不是西北哦)灵岩山下有一条河,名字叫作山塘河——至于为什么叫山塘河,那就跟水为什么叫水、火为什么叫火一样古老而又没法回答——蜿蜒东来,流入胥江。2500年前,越王勾践献西施于吴王夫差,夫差爱之极,在灵岩山上为之兴建馆娃宫,并集中大批能工巧匠在此劳作,于是不少工匠人家就在山塘河两岸定居下来,形成聚居点,并逐渐发展成为集镇,因河而名山塘街。后因修建馆娃宫、姑苏台等需要大批材料,“三年聚材,五年乃成”,从浙江等地征集的木材源源而至,“积木塞渎”,时常堵塞山塘河道,于是山塘河一带又被称为“木渎”。及至馆娃宫建成,西施住在灵岩山上,日日用香料沐浴,这些水流入山下河中,日久脂留不退,满河生香,人们便把山塘河又称为香水溪、香溪、香溪河,久而久之,在人们口耳相传中,香溪河取代了山塘河,木渎镇取代了山塘街。

一千多年以后,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来苏州当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又在苏州西北开凿了一条河,为之取名山塘河——至于为什么也叫山塘河,呵呵,那只有白居易自己知道了——舟楫交通之便吸引了众多商贾庶民来此聚居,聚居地依然因河取名为山塘,七里山塘连接阊门繁华之地与虎丘风景名胜,很快便发展成为苏州城西北隅的水陆交通商贾重镇,名气越来越大,以致后人只知此山塘不知彼山塘,只知虎丘山下之山塘,不知灵岩山下之山塘。时至今日,人们提起苏州山塘,自然而然也就指的是阊门外的七里山塘了。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地名更替,寻常之事。灵岩山下的山塘河演变成了香溪河,山塘街演变成了木渎镇;虎丘山下后建了 一条山塘河,沿河集镇叫成了山塘街——同样符合逻辑,顺理成章,稀松平常。但显然地,两条山塘河、两个山塘街同时存在就不符合逻辑,不顺理成章,不稀松平常了。实际上,多少年以来,香溪河已放弃了山塘河之名,木渎镇也放弃了山塘街之称,现在的木渎古镇上几乎找不到山塘地名的标示,打开木渎镇政府的网站,也几乎找不到“山塘”二字。显然地,在木渎,在苏州,甚至在全国,人们已广泛接受并习惯了香溪河、木渎镇的名称。尽管,它们仍将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伴随着香溪河水,流向永远[1]。

山塘美食梅花糕、海棠糕、臭豆腐、生煎、红豆饼、麦芽糖

蟹壳黄: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成品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 酥香脆。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