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鼓儿词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8-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山西 · 晋城 · 沁水县

文化遗产名称:沁水鼓儿词

遗产编号:V-6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晋城市沁水县

遗产级别: 县

详细介绍沁水鼓儿词是传统曲艺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它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国初年到20世纪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儿词的全部内容纳入《中国曲艺志山西卷》一书。 沁水鼓儿词属曲艺类, 以说唱艺术为主,它的说唱板式分为四种,即“流水板”、“一横板”、“二横板”、“三横板”。最早是一人自打自唱,伴奏乐器只用小鼓和挎板。清末至民国年间沁水鼓儿词的伴奏乐器开始增加弦乐、打击乐,创造了一人多用的新的表演方式。60年代,伴奏乐器又增添了一“京胡”、“二胡”、“板胡”、“低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沁水鼓儿词的艺人表演道具是“醒木”(也称“惊堂木”)、“鼓箭”、“简板”。

沁水鼓儿词的说唱曲目大多以传统古书的曲目为主,主要有《包公传》、《烈女传》、《五女兴唐传》、《回文屏》、《汗巾记》、《五猪孝母》、《十八女行孝》、《王祥卧冰》等。从1941年起为配合革命工作需要,后有名艺人曾编写时代曲目,主要有《智取华山》、《送公粮》、《王大娘养鸡》、《周小卷巧治胡不安》、《安家》等。

由于“沁水鼓儿词”的道白和说唱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扩大市场范围,而且“鼓儿词”说唱艺术大多是盲艺人,他们对“鼓儿词”的创新和再生有极大的困难。多少年来,他们不仅无创新,就对原来的唱腔、板式等也逐渐削减,再就是受现代艺术的冲击,逐渐被迫退出市场,呈现出了无队伍局面,造成使“鼓儿词”将要失传的状态。

[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