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
面花流传在黄陵农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时,随从介子推将自已的股肉割下献给饥饿中的重耳。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取得政权后,大赏群臣,唯独忘封介子推,介子推便偕母归隐绵山(山西介休东南)。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派人到处寻找,听说他归隐绵山,于是把环山土地,尽封给介子推而称介山。之后,为找介子推又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会和母亲一起出来,谁知母子竟烧死在山中。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他,在他死之日(即清明前一天)不动烟火而吃冷食,称谓寒食。
《邺中记·附录》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梗来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面花。长期以来,黄陵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制作技巧。使面花不仅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礼仪祭品,而且是一种颇有审美、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黄陵的民俗中,从婴儿降生到结婚之嬉都有送面花的习俗。婴儿初降时,外祖母要蒸制小面虎一对,用红绳挂在孩子身上,以避邪恶;婴儿满月时,亲友们还要送大面虎一对和各式小面花若干,以示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婚庆时,亲友们所送的面花更是丰富,但不能轻易食用,只有在举行婚礼后,才能展示于众,以示对新婚夫妇的祈祷、祝福;新郞新娘进入洞房之后,围观的孩童们才可抢食,希望从中抢到包麸子的花馍,抢出福来。祝寿时,要送大寿桃面馍,以祈求吉祥平安,延年益寿。
面花,是用小麦面粉为材料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也叫“礼馍” “花馒头”“贡儿”。面花在民俗中的用途首先为祭祀,在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各家各户神案上供奉灶神、福禄寿三星、钟馗和月宫娘娘,还要在影族、坟墓前敬奉祖先,在棺椁前的供桌上追奉新逝亡灵,在婚礼的天地桌上诚奉天地神等。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都与面花结缘。在黄陵县,孩子过满月、成丁礼,外婆都要送来精制的大花虎馍,希望孩子一生能够受到虎的保佑.能像虎一样虎虎有生气,身体结实强壮。孩子满月时送的“大谷卷”虎由数十、数百个小部件组装而成,而每一部件都是独立的精美作品,或花果,或虫鱼,有小棍儿插着,随时可以摘下几枝送给孩子们当玩具玩耍。小孩子过生日,外婆要送“馄饨”花馍,在一个团形大花馒头上满满插上各种小动物、花果和人物的小花馍,象征着混沌世界孕育生命万物。大花馒头的下部特地塞上一个核桃,象征着阴阳结合,同时也是对生殖、生命的赞美和崇拜。黄陵面花具有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生动传神等特点。黄陵面花于2008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