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道情的概述陕北民歌中有一种叫道情的唱法,听起来不同凡响,唱起来震撼力很强,最好的莫过于那首耳熟能详的《翻身道情》:“太阳一出来哎咳咳海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嗨、嗨——满山——红哎哎嗨哎嗨嗨哟——”这首《翻身道情》最初是1943年由王岚、林农编剧,刘炽编曲的秧歌剧《减租会》中的一段唱腔,是以清涧为中心区域流行的陕北道情基础上改编而成的。1945年中共"七大"庆祝晚会上首次以独唱歌曲出演,后由安波重新配词、刘炽修改而定名。
清涧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究竟何为道情呢?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以及哭死人调进行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
其特点是以唱腔为主,有时也会间以宾白的方式。道情在陕北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曲调有:平调、十字调、耍孩调、西凉调、一支梅等,其易学易演有着很多信天游式的随意性特征,这也是道情之所以广为流传的原因。表演时男角身着道袍,手执拂尘,女角身穿五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对,阴阳相配,边扭边唱,有时也有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陕北一带的二人台、秧歌等都与道教有关,至今沿用的道教伴奏乐器:板胡、二胡、低胡、四音胡、三弦、笛子、管子、铰铰、碰铃、简板以及枣树梆子等,道教乐器与民间生活密不可分。
清涧道情的基本内容 一:腔调
清涧道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但真正罗列起来却很难一一对应。根据搜集整理,其腔调共有[平调]、[十字调]、[凉腔]、[一枝梅]、[耍孩儿]、 [五花腔]、[跌落金钱]、[滚白]、[介板]等九大类。
1、[平调]
平调又称“七字调”,为上下句结构型,是陕北道情唱腔中最基本的调式。平调唱腔从抒情需求上可分为花音平调、立调、苦腔调等;从节奏和板式上分为大起板、慢板、哭板、还阳板、二流水、一道腔、二道腔、三道腔、送板、落板、载板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道情唱腔中起、承、转、合、绕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2、[十字调]
十字调是三、三、四词组结构的唱腔,每句十个字,两个相同的句子构成一个循环。其板式有慢十字调、快十字调、十字调倒板、十字调落板数种。
3、[凉腔]
凉腔又叫“冒凉腔”,在陕北方言中特指有“昂扬之气”的意思。此腔结构独特,在开头部分是一个由低向高的七度音程上翻,中间部分由两个对称句组成,可自由反复,结尾是前两部分旋律经节奏变化之后的再现,整个唱腔高亢嘹亮,叙事性较强。板式有高音凉腔、乍腔、平调凉腔、抢句子凉腔、半凉腔等。
4、[一支梅]
一枝梅是一种很独特的调式。开头和结尾节奏自由舒展,延长音多,中间段节奏铿锵有力,乐句方正对称。
5、[耍孩儿]
在陕北道情音乐中属于较大型的唱腔,其唱词为长短句,曲调由两个大乐段组成,前段平和、深沉,后段激起明朗,一般适合单独演唱。众多的“湘子戏”里多用曲调。板式有整终南、乱终南等。
6、[五花腔]
五花腔亦称“花花调”,是不断吸收接纳各种时兴小曲而形成的一种腔调。包括梅花调、太平调、八板调、清客调等。
7、[跌落金钱]
是陕北道情中仅存的一种古老唱腔。它音调低而深沉,节奏舒缓自由,与前面的其他腔调有些许相近,但又独成一体。是地方特色音乐里的“活化石”。
8、[滚白]
是无固定节奏和速度的吟咏和叙说,开头即无板式过门引领、也无器乐伴奏,每句的最后一个延音上锣鼓重乐器由弱到强、由快到慢地渐入,表现力极强。
9、[介板]
介板有板无眼,节奏急促有力,音调高亢简明。
道情腔调源于道乐,因源渊不同分为东路调、南路调。南路调亦称老调,东路调亦称新调;
二、曲牌
道情的曲牌分丝弦、唢呐两个大类,
1、丝弦曲牌有:[八板]、[六板]、[六八板]、[正一句]、[反一句]、[一句半]、[留板]、[大阴司]、[小阴司]、[紧不乍]、[杀姬][洒水]、[满天星]等,这些曲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经艺人们的不断创造,使每个曲子形成许多变异的奏法。
2、唢呐曲牌有:[摆场]、[地留]、[过场]、[大摆队]、[将军令]、[狮子令]、[跌落金钱]等。
道情曲牌来源于生活,种类很多,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选择演奏。
清涧道情的历史渊源道情原名“黄冠体”,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道曲(经韵)吸引了词调曲,演变为民间演唱的新经韵即道歌,道歌分为诗赞体说唱道情和曲牌体说唱道情。清涧道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清涧道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世的萌发期;唐至宋代道情演唱由清唱到乐器伴奏的改进,促成道情风格的形成期;宋至明清由坐班演唱发展为舞台综合表演的定型期;以及明清到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具体地说,清涧道情最早为坐班清唱,后来各种器乐陆续进入,内容由道教经文演变为反映道教思想的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性说唱艺术。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演唱的内容经历了由传统旧戏向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剧”的转型。建国初至90年代同样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2004年,清涧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道情之乡”。
清涧道情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清涧古为雍州西河之地,秦属上郡,北魏始设朔方县,唐置宽州,金改青涧,明加水作“清”改为清涧。
清涧县位于陕西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在黄河的中游、无定河的下游。北接绥德、子洲县,西南和延安市子长、延川县相连,东临黄河,与山西石楼县隔河相望。乾隆《清涧县续志?地理志》记载:“北延沙漠,南扼全明,东控河东,为全秦要户,诚要害之雄区”。
全县下辖7个乡8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10880人。是闻名全国的“红枣之乡”。
清涧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除有小面积川台地和残塬地外,绝大部分是峁梁沟壑;地势西北偏高(海拔高度900~1200米),东南较低(海拔570~900米);河流沟道相对切割深度150~200米。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平均气温为9.6℃,年降水量500毫米,无霜期157天。境内共有大小河流314条,其中主要河流有黄河、无定河、秀延河。
清涧地处“南原北漠”之过度区,汉唐时期,道教在这一带流传甚广。这一宗教文化的传播,在影响人们思想的同时,道人们“坐班清唱”的道教音乐给人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人们在看道场、听道曲的基础上,结合陕北民歌、小调、说书等音乐元素,逐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演唱艺术——道情,代代传唱,延续至今。
清涧道情的基本特征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主体韵味的原始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虽经历代传唱,这一主体风格始终保持不变。
2、唱腔细节的随创性:由于传唱历史悠久,传承体系在民间,传唱群体松散无序,所以道情唱腔在传唱过程中,在一些细枝末节有着较为宽松的随创性。
3、音乐元素的包容性: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演唱风味,不可避免地受到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和渗入,体现了非主体音乐元素的包容性。
4、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清涧这一地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辛,所以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
5、表现形式的灵活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座,三弦一引,轮流演唱,如“闹窝铺”,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板式的自唱自娱。
6、音律韵味的独特性:道情的主奏乐器三弦、四音、管子、梆子、渔鼓等,全是民间自制而成,虽造型粗砺,但音色特殊,韵味别致。
清涧道情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传统道情的乐器分文场、武场两大块。文场四大件,武场四大件,所用乐器大多数是民间自制。
文场四大件:
1、小三弦
小三弦是一种长120公分的弹拨乐器。三根弦以前全用丝弦,琴筒是一个直径约20公分、高约10公分的发音鼓,鼓腔的掏空为成人的一个拳头大小,鼓皮用七层麻纸膘胶蒙制而成。制作三弦选用木料以木质坚硬为佳,当地人大都用枣木制作;用杏核做得“拨子”进行弹奏。一支道情乐队通常是两把三弦分“上下手”配合领奏。
2、四音
四音是一种形似二胡的四弦弦乐。琴筒是用椿树根经水泡七天,土埋七天阴干而制成。一、三弦同定为“6”音,二、四弦同定为“2”音,一根粗弓绑两股平行的弓毛进行演奏。
3、管子
管子是用苇杆制成的一种管乐。长约20公分,正面有六孔,背面一孔,“哨子”是用更细的苇杆制作,音域一般为一个八度。
4、梅笛
梅笛是指音色低沉浑厚的曲笛。
传统武场四大件:
1、梆子
梆子是一种木制的节奏打击乐。主“打”者是一根长约18公分、直径约4公分的圆形木棒;被“打”者略短,截面为椭圆形,当地人一般用枣木制成,音色尖锐清脆,能传送很远。
2、铰铰
铰铰是一种用纯铜制作的“袖珍”钹,铰碗特小,铰面直径只有10公分左右。急促碎击,沙沙作响;
3、渔鼓
渔鼓是一种用一粗一细的两根竹子制作的手鼓。长约60公分,粗的直径约12公分,细的约8公分,鼓面用猪膀胱或驴耳皮蒙制,声音低沉,独具特色。
4、介板
介板是一种由竹、木两种原料均可制作,其长60公分,宽6公分,厚0.5公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武场又加入板胡、二胡、底胡、鼓板、牙子、手锣、堂鼓、、碰铃等。道情中的主奏乐器是三弦,特色乐器是四音、管子、铰铰、简板、渔鼓等,其演奏方法为:
两把三弦为主奏,四音摸滑长弓走。
梅笛过门作显露,管子句尾把腔搂。
梆子始终打节奏,铰铰在弱拍上零碎抖。
渔鼓间着梆子打,介板在空间随意插。
清涧道情的主要价值清涧道情传承历史悠久,根植于民间,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是陕北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发掘、抢救、保护清涧道情,其价值主要有三点:
1、学术价值:清涧道情既不属于我国目前已成形的某一剧种的派生产物,也不属于民歌或民间小调,其丰富的内容和一脉相承的口头传唱渊源,以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是十分独特的,也是非常稀有的,保护和研发清涧道情,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2、戏剧价值:清涧道情从最初的坐班清唱,到打击乐的不断丰富,到特殊器乐的配入,再到篝火式的民间舞蹈的渐入,到后来的舞台表演规模的成型,将来有望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剧种,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保护和研发清涧道情,对于拓展中国戏剧种类,完善和振兴戏剧市场有着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3、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清涧道情,对于推动陕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清涧道情的保护计划 2003年,县政府划拨专款5万元,用于搜集整理清涧传统道情的各种腔调、各种曲牌及传统道情剧的文本整理工作;2004年县政府筹款100万元,修建了以道情剧演出、道情自乐班活动为中心内容的秀延艺术广场。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要把保护和研发清涧道情这一文化产业所需投入的经费(每年不低于3万元)逐年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一、主要保护内容
为保护清涧道情,制定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清涧县委、清涧县人民政府制定,清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体局负责组织实施,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文化厅负责检查督促。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1、组织一批有相当文史知识的、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的队伍,深入基层各“道情窝子”,通过摄像、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搜集工作,把清涧道情的各腔调、各曲牌及代表性唱段唱词原汁原味地集合起来。
2、将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音乐本体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进行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建立穆家山村、安家畔村、坡家沟村、郝家畔村、马家沟村、学武村6个道情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26名道情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
2、成立“清涧县道情协会”,制定章程,组建乐队,发现和培养道情演唱人才,组织骨干力量,专门从事清涧道情的研究与开发。
3、委托清涧职业中学开办培训班,专门从事道情演唱艺术的培训,对学员的声乐、器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为道情艺术的发扬光大积蓄后备力量。
4、县文体局联合县广电局、道情协会,定期举办“道情演唱电视大奖赛”,为宣传和展示清涧道情创建平台。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3年,县政府向省文化厅申报“中国道情之乡”,2004年2月获得省厅授牌命名。
2、2004年8月,县政府召开了“振兴清涧道情,树立文化品牌”的专题座谈会,并策划了《振兴清涧道情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县文化局、广电局、宣传部及相关单位要把清涧道情作为特色文化,制定相应措施,全力保护、弘扬。
3、2005年,清涧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县政府把发掘、抢救和保护清涧道情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三、十年保护目标
在上级文化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力争强化措施,全面开发,使“清涧道清”这一文化品牌,走出清涧,走向全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 组建队伍,对传统道情的腔调,曲牌剧目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归档;成立“清涧县道情协会”。
2007年 开办培训班,编写道情演唱艺术教材;建立道情文化生态保护村;举办道情演唱大奖赛。
2008年 开展理论研讨,创作有时代特色的道情剧目。
在这三年里预期达到目标:1、完善搜集整理工作;2、开展道情演唱的普及教学;
2009-2010年 2009年 道情演唱教学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情理论研究上高度,道情剧目创作上档次;组建清涧道情艺术团,利用现代化声光技术包装道情、打造精品、拓展市场。
在这二年里预期达到目标:1、通过道情文化生态村的建立和道情理论的研讨;2、创建知名文化品牌;3、振兴清涧道情,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清涧道情保护领导小组。(现已建立)
2、设立以县文体局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清涧传统道情搜集整理小组。(现已建立并开始工作)
3、委托县职业中学代办培训班。(现在正在协调中)
4、成立清涧道情协会,组建文武乐队。(现已成立和组建)
5、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清涧道情文化产业
6、县政府保证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六、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建立六大保护机制,提高全县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1、四项原则:保持传统性,有味道;讲究艺术性,有价值;把握时代性,有前景;注重群众性,有市场。
2、六大保护机制:战略上“定向”,规划时“定项”、班子内“定人”,队伍中“定责”,投资上“定额”。
3、构建老艺人与新生力量紧密衔接,专家学者与广大群众互动互补的队伍建设机制。
4、实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提高技艺、发展创造相结合的机制。
5、发展由传统道情的保护向道情文化产业迈进,而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打造道情演唱的精品节目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本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每年拨经费5万,远远不能达到保护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