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作品名称:【双调】碧玉箫·膝上琴横[1]
创作年代:元
作者姓名:关汉卿
作品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名称:双调
曲牌名称:碧玉箫
原文【双调】碧玉箫
膝上琴横,哀愁动离情;指下风生⑴,潇洒弄清声。锁窗前月色明⑵,雕阑外夜气清。指法,助起骚人兴。听,正漏断人初静⑶。
注释⑴风生:即生风,这里形容抚琴指法之快。
⑵锁窗:即琐窗,窗棂记得的是连锁图案的窗,与下句“雕阑”对。
⑶漏断:即尽,指夜已深。漏,即漏壶,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一种仪器。
译文古琴横放在膝上,悲哀的琴声牵动起人的离情。指法迅疾如风,潇洒地拨弄出淡雅之声。镂花的窗前明月当空,雕花的栏干外夜色凄清。手指轻动,引起诗人的雅兴。你听,漏声已断,正是夜深人静。
曲牌【碧玉箫】
双调曲牌,小令兼用。首四句作两排。定格句式为四五、四五、三五、三三、一五,九句九韵。第九句一字偶有减去者。[2]
作者

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大都(今河北安国)人。大约生于公元1220年前后(金代末年),卒于公元1300年前后(元成宗大德初年)。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首,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也是著名散曲作家,今存套曲14、小令35(一说57),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描绘都市繁华与艺人生活,羁旅行役与离愁别绪,以及自抒抱负的述志遣兴。[3]
简析这支小令是写离别,表现抒情主人公的离情而作。此曲表现出弹琴人感情世界的丰富、深沉,外在景物的清朗、静谧,暗示着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挚与美好,而曲子内容的离愁别绪又使得弹琴者本人及整个外在世界点染上些许哀愁,而这一切,令读者同弹琴者一起进入一个景、情、人与音乐交融在一起的神游世界。散曲读罢,音犹在耳。